本报记者卢 磊
甬黔携手11年,两地感情到底有多深厚?记者在赴贵州之前,随意查阅了去年12月份的宁波日报,看到这样一些新闻:
12月1日,市文具协会将一批价值66万余元的学生用品送到黔东南州黄平县,赠送给当地贫困学生。
12月12日,市慈善总会收到一封来自黔东南州麻江县的感谢信,信中称由宁波一位化名为“诚心”先生捐款10万元助建的教学楼已竣工使用,村寨千名孩子向他表示感谢。
12月16日,奉化市8位青年企业家在黔东南州丹寨县捐资25万元,设立“丹寨青年创业基金”,支持丹寨青年开展创业培训。
12月23日,黔东南州民政局寄来感谢信,信中说我市捐赠的55万件爱心冬衣被已顺利抵达当地,正在向全州贫困群众分发。
在这些新闻的背后,有着一个相似的身影,那就是由我市众多市民群众、单位企业、社团组织等组成的“民间力量”。11年来,甬黔两地一直怀着共享发展成果、共创幸福和谐的美好愿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爱的力量的感召下,富有博大胸怀的宁波市民勇敢地接过爱心“接力棒”,涓涓细流汇成爱的海洋。
据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11年来,我市的3.8亿元帮扶资金中,有1.8亿元属于社会帮扶资金,占帮扶资金总额的48%。而今年帮扶的9626万元资金中,有6585万元来自社会各方面。
民间帮扶的事例不胜枚举。2005年10月,北仑工商局干部张义恩来到曾插队过的贵州省岑巩县,看到当地的贫穷和落后,他把随身所带的钱全部给了14名贫困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去年3月他和他的同事自发与100多名贵州贫困学生结成了助学对子。这一爱心举动带来了竟想不到的结果:全市11县(市)区同步开展的广场助学活动,短短一天时间内11299名贵州贫困生被9000多名宁波市民认结。这一感人事件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十家媒体的报道,万名助学贵州的市民入选“浙江骄傲——— 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11年的密切往来,11年的情感积淀。许多宁波市民把对口帮扶地区的人民群众当成朋友,当成兄弟姐妹。当他们有需要,我们就尽量帮助。今年4月,为了让当地的孩子能过上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全市广大市民发起了捐一本好书活动,148个乡镇(街道)、500多个社区、2400多所中小学校及数以万计的市民参加了捐书活动,共收到130.8万册图书和100万件文具,穿越千山万水的浓浓爱意滋润了千万稚嫩的心灵。
民间的爱心帮扶行动悄然进行,爱心城市名副其实。象山县在对口帮扶的黔东南州黄平县野洞河乡龙角村援建“慈善安居工程”,37户苗族贫困农户受益,援助善款达到20多万元;江东爱心编织总站把分站建到了贵州雷山县,解决了当地数千名群众的就业问题;象山县丹城中学的学生把压岁钱捐出来,资助黄平县19名贫困生完成学业;海外的宁波帮人士也加入进来,朱英龙、陈廷骅、赵安中等通过我市向贵州捐巨资,建造了900多个教学楼和校舍。
8月的黔西南、黔东南大地满山苍翠,物丰人和。历经11载的对口帮扶工作已进入新的阶段,只要两地人民共同努力,山海携手,共谋发展,甬黔两地的未来必将更加美满和谐,共同富裕的构想必将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