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韩国人质危机”持续十多天了。7月31日的消息证实,又一名韩国人质被杀。世界紧张地注视着事态的进展。和以往一样,问题十分棘手。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强大的军事力量派不上用场,谈判空间狭小。对手目标明确,孤注一掷,不达目的不罢休。
利用扣押人质的方式折磨对手,以达到摧毁对方心理防线,从而达成自身目的的手段,自古有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招数,有时胜过强大的政治军事手段,被古今中外各色人等一试再试。大到政治家、军事家,小到地痞、恶棍。纵观历史,发现此类事件有一个共同特点:但凡使用此招数的一方,大都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古代,弱国为了阻止强国侵犯或吞并自己,采取扣押对方王室人质的战术。后来这一招数逐步演变得“文明”了,成了“和亲”之术,也叫“联姻”。然而在最下层,这一手段仍然延续着最初的原始性和不道德:针对的对象一般为无辜人,以“撕票”为底线。甚至不惜以“同归于尽”的方式,给当权者也给普通民众造成持续的心理创伤。
扣押韩国人质的塔利班武装,曾是阿富汗的执政派别。“9·11”事件之后,美国以其庇护国际恐怖组织“基地”组织为由,经联合国授权,用军事手段将其推翻。失去政权的塔利班退向一隅,与国际恐怖组织联手,并得到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穆斯林部落的支持,不断向阿富汗现政府及驻阿北约军队发起挑衅。可以想象,任何一类以“游击战”为生存手段的武装,其经济、军事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持续的、看不见未来的对抗,给弱势一方造成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驻阿富汗北约部队不能消灭塔利班,塔利班更无法逼走北约,夺回政权。
这种僵持,与其说是军事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比耐力,弱势一方往往不具备必要的资源。在这次的人质事件中,塔利班一开始提出要求韩国撤出驻阿军队,在韩国表示按原计划年底撤出军队后,很快又转变为要求阿富汗政府释放塔利班的囚犯。这种从最初以“削减”对方军事力量为目的,转而寻求“保存”自身力量的心理过渡,表明塔利班已经处在一种无望而又渴望突破的心理困境中。
23名人质,从人数上讲,超过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来,所发生的每一次扣押人质的数量。因而造成的持续影响肯定要大得多。塔利班与“基地”组织不同。它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阿富汗境内,目标也很明确:赶走占领军,恢复国家的伊斯兰性质。它不仅高举伊斯兰圣战的旗帜,同时也竭力彰显其民族主义的特性。它在一些做法上,也有意识地与“基地”组织划清界线。基于这一点,23名人质对他们来说,既是筹码也是包袱。作为筹码,逼得阿富汗政府不得不与他们谈判。说是包袱,因为如果最终达不到目的,那么他们必须面对,要么逐个杀死人质,要么退一步,通过谈判或收取赎金,释放人质。前者意味着塔利班与“基地”组织没有什么两样,是个十足的恐怖集团。后者则表明,这次塔利班在与政府的较量中归于失败。以后这一招数很难再有效果。
从塔利班开始杀害第二个男性人质看,如果阿富汗政府仍不妥协,塔利班是否就会将“杀人程序”进行到底?先杀年龄较大的,再杀男人,最后女人质也不放过。现在就要看美国政府是否出面向阿富汗政府施压,以及韩国政府还有什么更有力的“牌”可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