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已养成了这样的思维惯性,一旦物价波动幅度可能突破国民承受的心理底线,舆论就会设问:政府会不会出手?
自今年5月以来,全国范围内猪肉价格暴涨,再次引发了诸如此类的设问:商务部为何还不“开仓放肉”?国家将在多大范围内发放肉价补贴?物价部门会不会出台“最高限价”令?
事实上,当国内猪肉的价格飙升至历史最高点时,就已经突破了公众的心理底线,然而直到上周五,商务部部长助理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仍未对社会期待作出明确回应。为何?其原因不外乎:一、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早已全面放开的今天,要以“开仓放肉”的手段来平抑全国市场,纯属戏言。二、发放肉价补贴只能针对特定人群,此举还可能起到助推肉价上扬的作用。三、发布“最高限价”令缺少法律依据,更是开市场经济的倒车。
本来,此次肉价暴涨所暴露的,首先就是政府对市场脉动的失焦:从发布“肉价将缓步回跌”的错误信息开始,从头至尾,政府扮演的都是一个“盲人骑瞎马”的角色。直到迫不得已了,才来解释肉价上涨的必然原因———诸如国际玉米、石油价格上涨,母猪存栏数减少等等,居然头头是道。
面对这些颇具专业水准的分析,公众要问了:国际玉米、石油价格不是一两天涨起来的,母猪存栏数也不是一两月内减少的,为何官员们一直在发布误导市场的混乱信息?结论只有一个,政府根本就不掌握全国生猪存栏与价格供求的基本信息。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盖因我国生猪生产仍以农户散养为主,要靠政府从农家存栏着手搜集信息以判断市场走向,无异于天方夜谭。
所以,要遏制肉价狂奔,必须打破政府包办的神话,把属于市场的交还给市场。如何“交还”?笔者认为,出路有四:
(一)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把零散的养猪农户组织起来,形成饲料购买、肉猪销售、信息共享的合力,确立养猪户在价格谈判中的强势话语,增加农户养猪的信心;政府也可通过村乡区县的专业合作社体系,掌握生猪供求信息,作为其判断是否动用调控手段干预市场的依据。
(二)加快专业合作社的信息网络建设,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性的生猪期货交易平台,弱化供求风险。
(三)学习香港供应商到内地办猪场再贴以“港产”标签输港的方法,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以租用土地或参股合营的形式,发展“品牌生猪”养殖基地。
(四)改变国人消费习惯,重启地方冻肉仓库,恢复向市场供应冷冻猪肉,以利物流储备,平衡档期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