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国,不知道“华为”的人可能不多。但在当年“华为”刚成立时,知道“华为”的人一定不多。
1988年,“华为”还是一家注册资金只有两万元,员工只有十多人的小作坊式公司。19年后的今天,“华为”已是一家拥有6.1万名员工,年销售额达110亿美元的国际高新技术企业巨人。
支撑“华为”这个巨人迅猛成长的是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华为公司,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到了48%,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申请专利1.9万多件,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公司在印度、美国等国家设立了多个研究所。目前, “华为”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已跻身全球第一阵营,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10亿用户。
在陪同我市党政代表团参观考察华为公司时,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直言, “华为”是深圳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头羊。
在公司初创时期,“华为”给香港的一家公司代理HAX交换机,也有不少利润。两年后,老总任正非下了决心,不能再搞代理了,企业要大发展,就必须自己搞开发。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华为”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坚持把不低于产品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
珠海的格力空调曾经也是一个年产量不过2万台窗机的小企业,16年间依托自主创新成长为产能超过1500万台(套)的中国空调行业第一个世界名牌产品,去年销售收入达到238.03亿元,净利润6.28亿元。
空调发展的百年间,一直由美国和日本垄断大部分核心技术。格力电器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说,核心技术不能总是靠购买,更不能等待别人的施舍, “格力”不仅要在销量上和销售额上领先于对手,更要在技术研发上领先于对手。现在“格力”平均每星期获得一项专利认证,每三天推出一款新品。
无论是“华为”,还是“格力”,他们宁愿舍弃当前利润也要投入研发。据了解,深圳一定规模的本土高新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普遍都占销售额的10%以上。许多企业家谈到这个投入比例时直言不讳:这是为了竞争的需要,为了企业的生存。
事实上,当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确定后,由谁来干?怎样干?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按照传统思维,通常都是由政府来统领着干,但深圳却选择让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让企业家成为自主创新主力。用李鸿忠的话概括就是,以企业为主体来搞技术创新是深圳实践的一条核心经验。在短短十多年间,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为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这里不仅有“华为”、 “中兴”,有“腾讯”、 “创维”,更有一大批虽名气不大,却在技术创新方面大有作为的企业群;不仅有任正非、马化腾,更有一大批脑子里根植着自主创新理念的青年企业家。
企业是最具有创新冲动的经济社会的细胞。事实证明,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自主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成功概率就越高。当激发出每个“细胞”的创新能力时,最直接的效应便是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而不再是往昔“单打独斗搞创新”的情景。目前,深圳自主创新已逐步形成“四个90%以上”的格局,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当然,企业担当创新主体的重任,政府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当创新的战略规划者和推动者、服务者的角色。深圳有个形象的比喻:政府不是要“上山栽树”,而是要“封山育林”。把土壤培育好,把环境营造好,这样山上适合长什么树,都会长出来,如果政府去安排种什么、养什么,可就不行了。据此,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自主创新工作的三项重点:抓政策、抓环境、抓服务。
宁波众多民营企业家从白手起家创造了辉煌发展业绩,我们期待着甬商在自主创新道路上鼓足干劲,再次发力,担当起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任。
考察感言
陈奕君(海曙区委书记):这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多,对比珠三角地区,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创新体制,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有效整合资源,举全市之力推动创新,推进发展模式真正转变。
王海国(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深圳等地的创新经验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必须狠抓创新环境的优化,狠抓创新要素的集聚,狠抓创新主体的培育,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