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人大代表呼唤废除高考,称其公平性已无意义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7月15日 15:10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范谊批高考弊端

  现行高考的4大“罪状”

  罪状一:要求学生具有“匠人”素质

  高考的考试内容面向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

  它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非常精细和熟练(匠人的素质),不允许学生有独立或反常规的思想(创新的素质);它只能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个学生是否具有胜任大学某专业学习的思维、分析能力,它甚至不能告诉我们这个学生的性格、人生态度和对所选专业的爱好程度。通过高考只能间接地推断,这个学生中学知识掌握得不错,他对大学学习“可能也行”。

  罪状二:引发机会主义心理膨胀

  一次高考不能测试出一个青年人长期磨练和教化的成绩,反而会引发青年人的机会主义心理膨胀——平时的学习和思考不重要,只要最后大量做题,在高考中超常发挥就可以“咸鱼翻身”。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

  高考的不公正性还表现在惟分数取人,与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完全背道而驰。那些热心公益、服务集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的学生,可能因为几分之差败给那些无公共服务经历和兴趣或者一些个人中心主义、性格孤僻的人。

  罪状三:强化了全社会等级意识

  高考把全体考生通过分数排名,让所谓的“重点大学”优先录取,其他大学等而下之。这种招生制度固化了学校的等级性,也把学生分成了不同的等级,从而强化了全社会的等级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和现代社会的教育公平、发展公平的理念也是相去甚远。在现行招生制度的保护下,一所不思进取、管理混乱的重点大学仍然能够第一批招生,一所积极上进、管理有序的普通大学却只能在别人招剩下的学生中选人,这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也是不相适应的。

  罪状四:高考“螺蛳壳里做道场”

  高考的价值取向是精英人才,它的功能定位是区分和选拔。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从培养少数高级人才向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力资源、培养创新人才转化。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面向全体人民大众的素质和能力教育。

  高考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强调知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强调答案的标准性和惟一性,完全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和思维导向,不利于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利于学生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和创新能力。

  范谊论高考存废

  什么样的制度可以取代高考

  范谊一再强调,他所谓的“废除高考”并不是指大学招生不再考试,而是要破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废除现行的以单一的高考成绩“一考定乾坤”的招生制度,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业因素、非学业因素、社会评价制度取代现行高考。

  在范谊设计的一套取代现行高考的新制度中,主要措施包括:还大学自主招生权利,增加学生自主择校的机会,结合学生的学业记录、社会服务和技艺特长,用日渐完善的高中毕业会考加全国大学招生学术潜力考试取代高考。

  重视特长考查学生“学术潜力”

  大学招生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为:学业因素占50%,含高中毕业会考和学术潜力考试成绩;非学业因素占30%,含考生社会服务记录、学校社团活动记录、艺术技能发明竞赛获奖;社会评价20%,含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

  学术潜力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如观察能力、筛选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能力、演绎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逻辑推导能力和虚拟想象能力等,同时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策略,即考生的情感控制力和行为自制力,学生可以带计算工具和字典入考场。

  招生学校在评价考生时,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特色对个别指标特别突出的考生予以倾斜。大学招生要从培养热爱学习、奉献社会、善于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度评价学生,以承认差别、重视特长、鼓励创新的思想培育和张扬学生和学校的个性。

  大学自主招生并受社会监督

  各大学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办学条件,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自定招生名额,报主管部门批准备案。主管部门根据当年财政预算、该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生师比)和社会用人需求趋势进行审批。招生计划批准后,学校向全社会公开当年招生名额、招生专业、录取条件和招考方式,以便接受监督。

  部属重点大学招生名额应面向全国,按省级行政区划定招生人数和专业,招生人数根据该省当年高中毕业生在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所占比例确定,实现全国考生公平竞争,学校自主录取。

  省属大学在完成本省的招生计划后或在本省生源不足的情况下,鼓励跨省招生。

  大学招生不再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而是以高中会考成绩和学术潜力考试成绩为基础依据,由大学参考其他因素和方式自主招生。大学可另设其它考查方式,如面试和专业测试,也可参考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的学业、竞赛和社会表现。

  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申请上大学

  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公布各类学校招生的最低学业要求,高中会考各门功课的成绩分为5个等级,其中90~100分为A级,80~89分为B级,70~79分为C级,60~69分为D级,60分以下为E级。大学录取最低标准建议为:8D(高中毕业会考有8门学科成绩在D等级以上,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各大学对本校的各专业规定最低录取标准,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全国人大代表范谊提出:现行高考副作用太大,是一种抹杀人的个性差异、用一把尺子选人的制度;要像扬弃科举一样扬弃高考,而不是修修补补

  范谊所谓的“废除高考”并不是指大学招生不再考试,而是要破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废除现行的以单一的高考成绩“一考定乾坤”的招生制度,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业因素、非学业因素、社会评价制度取代现行高考

  核心提示

  高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让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教授范谊提出了“废除高考”论。

  范谊认为,现行高考副作用太大,是一种抹杀人的个性差异、用一把尺子选人的制度;主要是在考智商,是少数智商较高的人对多数普通人的歧视。这位曾受益于高考的大学教授提出:要像扬弃科举一样扬弃高考,而不是修修补补。

  范谊所谓的“废除高考”并不是指大学招生不再考试,而是要破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废除现行的以单一的高考成绩“一考定乾坤”的招生制度,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业因素、非学业因素、社会评价制度取代现行高考。

  范谊谈高考意义

  高考“公平性”已无现实意义

  “我有幸成为"公仆"是要感谢高考的。高考在我短短几十载人生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虽然它扰乱了我的神经,戕害了我的身体,但多年后我仍认为,它在1977年恢复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一名叫“以犬耕地”的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恢复高考30年来,像“以犬耕地”这样感谢高考的人有很多。在百度网站上输入“感谢高考”的字样,有82万余条之多。但是,在一片感谢声中,反对的声音犹如寂静夜空中的一声惊雷,唤醒了人们对高考的重新审视。

  “高考的副作用太大,必须废!”

  “它(高考)多年来一贯如此,但现在应该被废止了。生活不应当因为一个考试而变得像监狱一样。3个小时,180道选择题……我已经完全迷失了……”这是土耳其今年最走红的一首抨击高考的网络歌曲。就在这首歌流行的当口,在中国也有人高调喊出了“废除高考”的声音。此人叫范谊,宁波大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这位在其他代表眼中“个子不高,议案和建议质量很高”的学者要“废除高考”的言论一出,立即引起舆论关注。但媒体在报道范谊这一主张时都谨慎地使用了“可行不可行”、“时机成熟了吗”这样带有探讨性质的语气。而反对“废除高考”者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高考制度纵有万般不是,但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公平。”“高考真的公平吗?同等智商、同样努力的两个同学,一个在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的重点中学读书,一个在西部农村中学读书,他们的高考成绩能一样吗?同一考生,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在山东参加高考录取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以上两个答案是否定的,说明所谓高考的公平性从来就是神话!”范谊这样回应。“我自己也是高考的受益者,我本人对高考充满了感情,可是我们不能感情用事。废除高考并不是否定高考的过去,它巨大的历史价值和贡献也不会因此而黯然失色。但是,人类文明的任何一项成果都有历史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和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考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枷锁,而不是机会。让我们以扬弃科举的勇气来扬弃高考!”

  范谊坚定地说:“有人反驳我,说现行的高考制度是有问题,但只需要改。实际上,新中国这50年来围绕高考的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所以我的意见是现在要彻底改,也就是废!”

  范谊说,“废除高考”的建议是自己经过5年的思考、3年的反复调研,同时在参考了一些发达国家大学招生方面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是说现行的高考不能选拔优秀人才,问题是它的副作用太大。我们没有理由因为高考曾经的辉煌而牺牲未来的希望。”

  “高考抹杀人的个性和差异”

  “我们必须认识到,现行的高考抹杀了人的个性和差异,用一把尺子选拔人才。比如,有的孩子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有文学方面的潜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可能弱一些,数学差一些,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这样的孩子就可能考不上大学,至少是考不上知名大学。”

  范谊强调的这一点,不少人都在强调。在2006年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批评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他以郭沫若中学时代的两张成绩报告单为例说:“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有网友批评高考抹杀个性时,以吴晗、钱钟书两位大师为例。据说,这两位大师当年“高考”的数学成绩都很低。范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过去无高考的年代,我们出了那么多大师;可高考推行这么多年后,出现了多少大师?”

  范谊认为,现行的高考另外一个特点是高度技术化。他说,靠题海大战摸到高考技巧的、死记硬背的都有可能取得好成绩,相反,那些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有服务社会意识的学生往往并不能通过高考。

  关于高考生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弊端,著名作家、学者金庸有着切身的感受。他说:“我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学位期间,感受到了一些中国学生的问题。中国学生通常第一学年的成绩非常好,但到第二学年就会差一些,到第三、第四学年就会落后下来,究其原因,与中国学生只会凭记忆力,光知道背书有关。”

  今年6月6日,路透社在刊发的一篇介绍中国高考的报道中也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批评高考鼓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给超负荷运转的学生带来太多压力。”

  范谊就此得出结论:“现行的高考主要是在考智商,而多数人的智商都在100点左右,达到140点的只是个别。也就是说,高考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智商较高的人的对普通人的歧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歧视,所谓的公平也只是对于少数人的公平。”

  应试教育已使教育迷失方向

  范谊指出,“高考的本义不过是服务于大学招生的一种手段,但最终被异化为凝固化的社会文化中等级观念的产品,一些人靠此受用终身,但更多的人却深受其害。”范谊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民族的创新能力,为了凝聚、和谐、富有进取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其他目的和功能的实现都不能长期以牺牲教育的这些根本属性为代价。

  据报道,今年四川省绵阳市城区高考考生体检结果表明,参加体检的12891人中,全部合格仅883人,合格率不到7%。如果除过40%~50%考不上大学的考生,大学新生的体检合格率就更低了。专家分析,造成90%%以上的高中生身体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因为这种体制下,学生、老师、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高考分,至于其他的德、智、体、美、劳等统统变得可有可无。

  范谊说:“高考以及它所派生的应试教育已经使我国的教育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教育的本性和灵魂;它使我们的儿童失去了天真和幻想,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它使我们的青年戴上了思维的枷锁,只能对规定知识反复记忆和辨析,扼杀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冲动;它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接受和模仿,一个曾经最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今天必须重新学会创造。”

  西安一名家长颇有感触地说:“女儿小学三年级前很爱学习,经常得满分。到五六年级的时候,为了考上重点中学,只好不停地写、不停地背,特别是所谓的"奥数",有时连大学毕业的父母做起来都觉得困难……后来"重点"考上了,孩子却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过分强调公平性已无现实意义”

  范谊认为,高考的合理性是在两个基本历史条件制约下形成的。他说,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当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只有4.7%%。这种情况下追求教育的公平性就成为超越教育的其他任何重要属性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那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以选拔精英人才和培养干部为目的。

  几十年过去了,这两个历史制约因素已经不复存在或正在消失。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除了全日制大学以外,还有成人大学、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高等教育资源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2006年,我国普通大学高考录取率达56.85%,这还不包括成人教育。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年满18周岁的青年将为2008万人,比2008年减少600多万人。这种青年人减少的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届时年满18周岁的青年只有1149万人,比2008年减少56%。在这样一个人口基数上,现有的大学只要保持目前的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几乎每个高中毕业想上大学的孩子都有机会上大学。

  “如果想上大学的孩子绝大多数能上了大学,上大学的"机会"和"公平性"问题就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因此,现在还一味强调高考的公平性已经没有现实意义。”

  范谊认为,高考合理性的第二个条件如今也不复存在,这就是高等教育定位的转变。高考曾经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选拔职能,主要是选拔精英人才和选拔干部。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受教育者的等级身份地位以及附加的其他各种利益逐渐被剥离,“一考定乾坤”的局面已经在改变。“教育改革必须有超前意识,我们不能等到2017年高等教育的供需完全平衡的那一天才开始设计改革方案。当前,首要的问题是形成共识,接下来才是制度设计,研究一种能够取代现行高考的新的大学招生制度。至于大家关心的问题,比如废除高考后,好的大学的校门会不会只对有权、有钱人家的孩子敞开,那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范谊反问,“实际上,就是在今天实行的这种被称为最"公正"的高考面前,不正之风难道不存在吗?”

 [1] [2] 下一页
稿源: 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 朱希真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专题】防汛抗台
【专题】油价大涨
【专题】虐待动物事件
【专题】徐子淇剖腹产子
【专题】香港广播处长身陷“桃色门”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