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智新
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沅江市、大通湖区等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组织群众展开一场“人鼠大战”。
没有到过洞庭湖的人,一想到洞庭之美,自然会记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绝世吟咏:“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如今,千年之后的洞庭,不仅当年名作中令人神往的美景荡然无存,更沦落为因鼠类肆虐而让人闻之色变的“恐怖”之地。
据有关资料显示,这次的洞庭鼠患并非首次:自1985年至2005的20年里,洞庭湖区曾爆发过5次较大的鼠灾。而且鼠祸呈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大规模爆发的间隔期不断缩短,而且每次造成的损失也呈直线上升之势:2005年的“鼠祸”,单农作物经济损失一项就超过800万元。频频发生的鼠患不仅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还对严重威胁到当地防洪安全,其传播的疫病更严重危及湖区数百万民众的生命健康。
从有关专家的结论看来,洞庭鼠患表面上看是“天灾”,实则是不折不扣的“人祸”:湖区乃至流域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既导致上游来水减少,湖滩裸露时间增多而给鼠类提供了急剧繁殖的良机,又让其天敌猫头鹰、老鹰等数量急剧减少,而蛇类这一鼠类天敌更因当地人的大肆捕食而锐减,最终导致田鼠大量繁殖,以致酿成生态灾难。
继太湖蓝藻爆发而导致无锡水危机不久,“鼠闹洞庭”这一触目惊心的事件再度有力地敲响了生态警钟。这让人心悸的钟声,既是为置身事中的无数民众而敲,更是为身负维护一方生态环之责的政府而鸣。
20年来5次大型鼠患爆发的事实显示,洞庭湖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恢复,而且有更趋恶化之势。当地方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地开展灭鼠运动之时,不知是否曾静下心来系统深入地反思和检讨过如下问题:
鼠患一次比一次来势凶猛,一次比一次来得频密,是否说明我们缺乏生态保护的全局观念、持续观念和责任意识?我们是否仅仅为了GDP数字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漠视甚至无视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严峻现实?是否该考虑制订覆盖整个湖区乃至全流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规划,并尽早就此开展大规模科研、调查、论证以及决策工作呢?湖区环保工作是不是还因行政区划所限而各自为政?是否该及时成立跨区环保协作机制乃至独立环保执法机构?
鼠类天敌的锐减,是否证明了湖区各地在动植物保护等环保执法领域存在严重缺位,甚至失职渎职?除了国家有关法律之外,各地有没有制定具体细致、切实可行的地方法规来组织落实呢?如果没有,是否该以此次鼠祸为契机,尽快出台生态保护的“严刑峻法”呢?
各级政府,特别是担负生态保护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反思和检讨的恐怕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但愿“鼠闹洞庭”这一记响亮的生态警钟,能够敲醒他们的环保观念和责任意识,团结带领湖区流域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重新找回古人为之倾倒的洞庭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