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邓少华
编者按
中国宁波网讯 7月3日至7月6日,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率领的市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深圳、广州、珠海、东莞等地,代表团深切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创新之风,耳闻目睹了珠三角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珠三角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对我们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推动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为了让广大市民深入了解珠三角地区先行一步的做法,本报今天起刊发4篇记者随行采访札记,分别从创新动力、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创新主体等方面解读其创新路径。
论经济实力,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广州排名第一,深圳第二;论城市居民收入,深圳排第一,广州第二。
就是这些雄居榜首的城市,却丝毫没有放松谋求加快发展的步伐。学习考察期间,无论是与当地政府官员座谈,还是与企业经营者交流,从他们身上明显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忧患意识,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
“深圳当前是最辉煌时期,也是最危急、最严峻时期。”这是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与我市党政代表团座谈时谈得最多的话题,他甚至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来阐述深圳的困境。李鸿忠对深圳“四个难以为继”的分析尤为深刻:
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2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深圳,经过20多年发展,剩余可开发用地仅有267平方公里,按每年12至13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速度,不到20年,深圳将无地可用;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深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下降到20年前的1/18,即使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三是人口重负难以为继。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元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目前超过1000万人口的深圳已经不堪重负了;四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深圳的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如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严峻的现实,让深圳上上下下都意识到,老的发展模式,已经无路可走。在选择深圳何去何从的发展路径时,深圳的决策者们经过反复斟酌,确定了8个字的对策:调整结构,自主创新。
“我们把宝押在了创新上。”用李鸿忠的话说,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对深圳来说是被逼出来的路,也是华山一条路。这样决策的信心,缘于对岸的香港———香港经过上百年的开发,也只用去了23%的土地面积,其秘诀就在于创新。
深圳放弃了对经济总量的追求,转向追求经济质量。从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深圳加工”,到吸引跨国公司竞相采购的“深圳制造”,再到今天向“深圳创造”进军,走出了一条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依靠技术创新的发展之路,实现工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大转型。目前,深圳已形成了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四大支柱产业,基本摆脱了资源简单地转换成GDP的传统模式。去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306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57.9%。全国工业设计50%的市场份额在深圳。
深圳追求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不仅要看产品的效益,还要看是不是绿色。 “深圳的天空、空气、环境是买不到的”成为全民的共识。企业排污不只是简单地处理,还要求公开忏悔。
深圳是这样,广州同样如此。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会见我市党政代表团时,也丝毫没有掩饰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坦言自己想得最多的问题是广州发展的后劲在哪里。朱小丹的答案是创新,因为不搞创新,增长方式转变不过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让深圳、广州等竭力推动创新。当前,我市同样遇到了深圳、广州等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宁波同样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举全市之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考察感言
王永康(余姚市委书记):这次学习考察收获多、启示大,深圳、广州等地以创新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在理念、制度、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创新,成为发展的领跑者,没想到他们并没有优越感,忧患意识、争先意识、创新意识反而那么强烈,这是最值得学习和深思的。
黄士力(市教育局局长):珠三角地区居安思危的意识之强,多少有些出乎意料,正是有了这种心态,他们在谋划发展上具有战略眼光,不计一时之得失,已经从追速度转到了求效益的发展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