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乌鲁木齐4月24日电(记者赵春晖)“每个站点不但是一个高水平的政治辅导员,而且是一个农技推广员和文化宣传员。”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新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两年以来,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维护农村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地网”让我有了“顺风耳”
新疆博湖县塔温觉肯乡是闻名全疆的“焉耆盆地优质大白菜”主产地,蔬菜种植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由于信息闭塞,当地农民经常为蔬菜卖不掉而发愁。两年前,这个乡的农民万平安建起一座年储藏量达百吨的蔬菜冬季储藏窖,把他所在的哈尔恩格村农民手中卖不出去的大白菜收储起来,但次年开春也只卖出去了一半,其余全部喂了牲口。
“远程教育开始后,卖菜难的状况才得到根本改变!”今年57岁的万平安说。去年7月他通过远程教育了解到,甘肃武威等地大白菜紧缺,于是就动员村民继续种植大白菜,扩建原有的蔬菜保鲜窖。春节过后,他收储的大白菜第一次完全销售出去,不仅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菜难卖”问题,他自己也获利10万元。2006年,塔温觉肯乡有300多户农民把原来废弃的保鲜窖整修一新。他们都说:“是远程教育让我们有了‘顺风耳’,蔬菜销售再也不用发愁了!”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两年以来,新疆有2770个村庄建立了多功能终端接收站点,不仅可以收看新疆教育电视台的卫星数字专用频道的各种科教节目,还可以上网查询各种信息。
2005年,新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昆仑网开通,新疆电信公司为相对集中的乡村终端接收站点接通了宽带,解决了原先网速过慢的缺陷,使多数终端接收站点实现了“天网”(远程教育网)“地网”(互联网)的“天地合一”。
把“免费老师”请到家门口
为解决各地农牧民和党员干部期盼的“乡土教材”,新疆各地远程教育管理部门还依托农业广播学校等机构,制作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通俗易懂的教学片。
针对新疆农村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不懂汉语的实际情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中心还成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课件译制部,建立多种语言教学资源库,目前已译制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四种语言的教学片超过3000集。
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养牛大户李世德只要一有空儿就去“远程超市”看一看,因为他已经从中尝到甜头。不久前,他的牛生病,用土办法无法治愈。李世德从乡远程教育管理中心找到了《牛病防治》《怎样办好一个养牛场》等教学片,从中找到了医治方法,使病牛转危为安。
“这等于把老师请到了家门口,还不收费!”李世德说。
为了让边远地区牧民也能享受“远程超市”,有的牧区还建立了由蒙古包、电脑和卫星接收器以及电视机和发电机组成的牧区流动办公室。这种新型的流动终端接收站点,在牧民相对集中的牧场建立固定的卫星接收天线,用牲畜驮着接收播放设备跟随牧民转场,成为牧业村队党支部教育、服务广大牧民的重要场所。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晏果辉介绍,两年多来,远程教育网共培训党员干部和群众660万人次,把知识送进了千家万户。为使各地站点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疆还建立起一支专门的终端接收站点的管理员和专职操作员。
目前在被远程教育网络覆盖的乡村,乡镇主管党务的副书记和村支书都是终端接收站点的管理员,每个村都配备了两到三名懂计算机的操作人员。晏果辉说,通过站点建设和运行不仅锻炼了队伍,也培养了一批“土专家”。
经过强化培训后,刚中专毕业的阿米娜·艾沙,半年前成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恰塔格乡洋海村远程教育站点操作员。她每天按时接收中央、新疆远程教育信息课件,并制定播放计划,组织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定期学习。
为了防止收看时走马观花,她坚持自己先看一遍,用心学,认真记录。对接收下载的汉语课件,她更是一边播放,一边口头翻译,给村民讲解相关的技术要点,帮助他们理解消化。不到半年,这位23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就被村民称为“业余技术员”。
2006年9月,阿米娜在给本村的农民党员,大棚蔬菜种植户吐尔逊·沙依木送新下载的科技信息时,发现他大棚里的蔬菜叶片发黄、枯萎。阿米娜立刻赶到村委会,上网搜寻相关信息,找到了原因和治疗办法。吐尔逊·沙依木按照她提供的方法对蔬菜采取了补救措施,没过几天,整棚的蔬菜又焕发出生机。此后,吐尔逊·沙依木只要一有空儿就到村委会,让阿米娜帮他查阅大棚蔬菜种植方面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