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电波牵手山里娃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7月05日 11:10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项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电波牵手山娃”爱心活动汇报

  “人的一生,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在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也只有这些深刻的记忆可以影响我们的一生。这12天,可以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永恒。12天的感触,绝不亚于山里娃在北京几天的所感所想。不是因为北京多么繁华,更不是因为盘县多么贫穷,真正触动人心灵的是,和我们具有平等人格的山里娃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却自强不息,乐观向上。抛开城市的繁华,洗尽铅华,我们的心灵在净化,在接受洗礼,在思索……

  走进大山的时候,我们是一粒火种,为孩子们带去了北京的祝福。而当10余天的采访生活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更像是扎根大山的一粒粒火种,他们用自己微小的火光,照亮明天的路,也照亮了我们这些城市孩子的心。”

  ——“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活动贵州采访团成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法语部记者吴辛欣

  根据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持续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本着“六个贯穿始终”的精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展了一系列“三项学习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2006年5月至7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机关党委在贵州记者站的建议下,组织了“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活动。该活动选择贫困山区为教育载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贵州省盘县山区的10名贫困学生来北京欢度“六一”儿童节,同时在国际台发起一次捐助盘县山区贫困学生的活动;组织国际台10余名青年记者回访贵州,对包括盘县在内的六盘水市区县进行深入采访,让青年新闻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锻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贵州盘县,位于乌蒙山区三省区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是国家级贫困县。2005年3月,国际台贵州记者站记者按照宣传“三贴近”的要求,在盘县深入采访中,看到了大山中贫瘠的土地和闭塞的少数民族山寨,他们用手中的笔和相机,默默地记录下了这真实的景象。随即,国际台新闻中心国内部党支部发起了一次资助山区贫困家庭学生的活动。很快,10名贫困小学生得到了资助。这些孩子体会到了来自北京、来自国际台的关爱……

  2006年,国际台机关党委决定以国内部党支部的助学活动为契机,组织一次“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活动。国际台分党组对活动高度重视,分党组书记、台长王庚年为活动亲笔题名,并提出办好活动的明确要求,要求党委精心策划,积极主导,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接近民众,介入社会,树立有社会责任感的、受人尊重的、讲正气的国家媒体形象。

  于是,国际台机关党委在今年5月30日至6月3日的5天时间里,邀请盘县10名从未离开过大山的苗族、彝族、白族和汉族孩子,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参观天安门城楼和故宫博物院,登上八达岭长城,参观中国科技馆、国际台和清华大学,观看儿童话剧,游览北京市容和北京动物园等地。孩子们还走入国际台职工的家庭,和北京小朋友一起过“六一”。国际台外国专家也带着自己的孩子,与贵州小朋友们联欢。

  同时,机关党委在全台范围内发起一次捐助贵州盘县山区贫困孩子求学的活动。台领导和各中心领导积极支持活动,带头捐款捐物,全台职工包括外国专家和农民工,都纷纷慷慨解囊。

  2006年7月10日至21日,由国际台10余名青年记者组成的贵州回访团,来到位于乌蒙山深处的六盘水市盘县,代表全台干部职工向当地贫困学生捐赠了助学金4万多元、图书2100多册,文具、书包等4000多件,以及电脑、衣物等用品。共有80多名贫困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获得捐助,其中23名学生为长期资助对象。记者团还将广电总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张宏捐赠的10套文具,分送给不久前应我台邀请来北京参加“六一”活动的10个山里娃。

  国际台青年记者团的活动,在当地产生良好反响。在盘县马场乡中心小学,山区的孩子们唱着山歌,手捧鲜花和水拌酒,以最热情的方式欢迎青年记者团的到来。捐赠仪式上,盘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书华代表县委、县政府和盘县118万人民,感谢国际台在邀请10名儿童赴京欢度“六一”后,此次又向盘县学生及学校捐款捐物,并回访盘县,实地了解山里娃的生存状态,表现出了对贫困地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人文关怀。林书华表示,社会责任感和远见卓识是媒体人成就事业的基础,在一大批具备这两种品质的媒体人努力下,国际台的事业必将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深入大山触摸真实

  在贵州的12天里,记者团走访了六盘水市所属3县1区的多个乡镇、村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采访。

  作为采访活动的重点,记者们在盘县山区生活了6天,先后走访了马场乡、保基乡、淤泥乡等6个乡镇和所属村寨,走访了“六一”期间来京孩子的家,体验了大山里的生活,亲眼目睹了乡村家庭的生活变迁,并就乡村经济、生活、文化、教育、医疗、民族风情、煤矿安全、禁毒、农村小额信贷等专题,开展了深入的采访。在六枝和水城,青年记者们还领略了彝族、苗族和布依族风情,采访了山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等。

  走进大山,走进农家,青年记者们用相机和采访机记录着自己眼中真实的山区生活,以及当地人们不甘贫困、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只有深入了,才能抓住真实;只有融入了,才能饱蘸深情。回访活动后,记者们共撰写各类稿件50余篇,拍摄照片数百幅,制作了电视片,通过多种语言向世界介绍中国西南部,让外界了解那里迤逦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热情的人们。

  真诚好客细致周到

  在马场乡中心小学举行的捐赠仪式,是回访团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盘县至马场乡山路上盘旋了两个多小时后,记者团的车子终于驶进了这个只有一条中心街道的小镇。刚下车,青年记者们就被眼前的欢迎场面深深地感动了。

  在这条200多米长的“主干道”两旁,整齐地站着两排手拿花环和彩带的孩子,齐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虽然见过许多的欢迎队伍,但孩子们不合身的衣衫和脸上天真的笑容,却在记者们的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记忆。大家纷纷拿出相机和采访机,想要留住这一难忘的时刻。乡中心小学门口,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学生唱着山歌,把家酿的水拌酒敬给远方来的客人。还有什么,会比此情此景里的美酒更让人心醉呢?

  到老乡家采访时,不论走到哪家哪户,青年记者们都受到了最热情的欢迎和接待。各家的主人都盛情邀请记者们多坐一会儿,吃顿饭再走,最好能住上一晚。许多人家宰鸡杀狗,用自己过年才能吃上的饭菜款待远方来的客人。席间,还有端着米饭在桌边来回打转的阿姨,看到谁的饭碗空了一点,便立即满满地压上一勺。孩子们也亲手烤制他们认为最美味的烤洋芋,让叔叔阿姨们吃一个,再多吃一个。

  同时,此次采访活动也得到了贵州省委宣传部和六盘水市及其所属盘县、六枝、水城3个县、以及钟山区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安排活动日程、派出陪同人员、落实车辆食宿等等,为记者们的采访提供了方便的条件。盘县县委书记、县长等党政领导,还先后两次与我台青年记者举行座谈会,每次3个多小时,其中一次谈到深夜。他们向记者们详细介绍情况并回答有关问题,协助采访的顺利进行。

  了解国情净化心灵

  参加此次回访的青年记者,大都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而且多数在城市里长大。他们对于“贫困”的认识,更多都是间接的、平面的。此次记者们带着采访选题走进了祖国西南部深山,充分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真实的西南部,真实的贫困。

  回访团成员、国际台波斯语部记者林路在自己的总结中写道:“在马场乡短短的两天生活,填补了我20多年生活里的许多空白。第一次踩着牛粪穿梭在玉米地里,第一次吃土豆蘸辣椒,第一次坐在用麦秸堆成的椅子上,第一次上用树枝做成的厕所,第一次和衣躺在乡间旅社窄小的床上辗转反侧,和同伴们打着手电排队上厕所,夜晚听着各种动物的叫声等待天明。难忘的一幕幕,用简简单单的三言两语实在显得有些苍白而无力。我想,所有的伙伴们一定也和我一样,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坐落在半山腰不能挡风遮雨的木房子,铺着乌黑棉絮的床,印着‘氢氧化氨’字样的化肥编织袋床帘,还有那和床只有一墙之隔的牲口圈,永远也不会忘记孩子们在接过书包和文具时欣喜而激动的眼神,在我们离开时噙满泪水的眼睛和久久也不松开的小手。”

  但是在相对贫困的现实背后,青年记者们更看到了当地党和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看到了普通山区人民不甘贫困的进取精神。回访团成员、国际台华语中心记者肖珍荣写道:“我们遇到了大学毕业后自愿回到乡里教书的张老师,陪着我们走家串户,充当我们的翻译和讲解,直到我看见他嘴唇干裂仍不肯停歇;我们遇见当地的官员,在燃起的篝火边为农民献歌;还有从海南归来陪儿子高考的打工仔,虽然还在为儿子不菲的学费发愁,还是露出开心笑容,因为几代人中间,还没有出过大学生。还有全国劳模、以及很多的致富带头人,虽然没名没份没利,但是不遗余力地做着组织、示范等份外的事情,只图咱农民能富起来。我们还听见了农民不管有多苦,也要供娃上学的共同心声……”

  贵州归来,记者们除了明显变深的肤色外,对工作、生活的思考也加深了许多。他们将带着这12天的经历,更紧地握住手中的笔,更坚定地向全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参观红军旧址接受传统教育

  在盘县古城城关镇,记者团参观了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九间楼”。1936年3月30日,红二、六军团领导贺龙、任弼时等人在这里召开会议,做出了放弃建立川黔滇根据地,西入云南省,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合的重要决定。

  记者们在“九间楼”参观了当时红军领导人的起居室,观看了展馆里的照片和介绍,聆听了讲解员对当时情况的详细介绍,并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记者感慨道,我们现在连坐汽车都受不了的山路,当年的红军战士硬是用双脚走了过来,而且还要不停地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周旋,长征胜利真是一个奇迹。

  克服困难锻炼队伍

  此次14人组成的记者团中,有9个是女孩子。这些平日部门里柔柔弱弱的小女生,在面对山区艰苦的采访环境时,却没有打过一次退堂鼓。

  3天多的火车行程中,车厢从空调硬卧换成普通硬卧,再换到连电扇都不舍得开的硬座车。拥挤的车厢内,大家用欢声笑语驱散疲惫与烦闷。只要是记者团在一起,就总是充满了欢乐。

  在颠簸的盘山路上,坐在车里就像大海中乘着风浪坐船一样,上下左右摇摆。任谁都会觉得五脏六腑不停地打架,但是我们没有一名记者要求中途下车休息。住在乡下,好多人的身上被蚊虫叮咬的红成一大片,也只是抹一点风油精就继续上路。也有人不适应当地的天气、伙食,感冒或者拉肚子,但没有一个采访小组因为组员的个人原因耽误了采访计划。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把真实的中国西南部介绍给世界,让外界了解这里秀美的风光和自强不息的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贵州采访活动,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进行“三项学习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青年记者们通过深入的现场采访,报道边远山区的社会变迁,感受当地民众的淳朴善良,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体验富有生命力的乡土文化,进一步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培养了热爱祖国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和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团结互助和关爱他人的团队意识,严守纪律和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在采访活动中接受了教育和锻炼。许多记者还在采访现场再次捐款,表达自己的爱心。大家在采访中加深了对贫困山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建设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许多青年同志表示,这次贵州之行受益匪浅,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针对这次实践活动,国际台将通过展览和报告会的形式消化成果,扩大影响,让更多的编播人员受到教育。

稿源:  编辑: 朱慧慧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专题】战高温 重节能
【专题】工资涨了吗?
【专题】建军80周年
全面学习胡锦涛讲话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