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文艺电影第一牛逼导演——冷眼观世界的杨德昌
中国宁波网讯 知道杨德昌是因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听名字一直感觉是部黑帮小电影,听说了N久也没能看到,快要忘记丫的时候无意中收了《一一》,在某个N部欧洲文艺片晃过的孤身午后,惊艳的看完这部电影,从此疯狂地喜欢上德昌叔叔。
《一一》讲的是台北普通家族的琐碎平凡事,惊讶于导演叙事和角色控制的超级功力,那么多的人物、那么碎的事情就是自己亲身经历也不能详尽的了然,偏偏导演的剪辑加叙述将所有的一切贯穿一气,看得人荡气回肠。
电影比较长,但一点不闷,每件事情都可以看到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子,很多瞬间都是个人情绪的映象折射;导演是在挖掘平凡生活的真相,不仅是单个,而是一个时代人群的缩影,很多镜头都能直接触及观众的内心,很多片断让自己的情绪定格,会生出看到曾经自己、现在自己、未来自己的幻觉。终场时小主人公在奶奶灵堂前读了一封信,整个灵堂很安静,稚气的声音就在你耳边喃喃不休……生活的真相以及永不可逆转的困惑通过纯真孩子冷静的独白告诉给观影者。散场之后,我呆坐了很久、很久……
这次奇异观影经历不久,德昌叔叔的花边让俺彻彻底底的再次记住了他一次。原来他是蔡琴的前夫,两人有过10年的“无性婚姻”,理由是德昌叔叔喜欢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俺靠!难怪他的镜头那么冷静。
后来有看了他的《麻将》,又一场青春残酷写真,背景还是台北,不过群体已然变换。导演这次镜头关注了一下边缘化的新人类,视角也宽泛了一些,台北被注入了国际化的元素,这点倒是让我想起来岩井俊二的《燕尾蝶》。这还是一场残酷的叙事,描述了几个青年游离社会边缘的残忍和迷茫,与父辈们的代沟、对话和消融,在2/3的残酷之后用结局给出一点希望;其实我宁愿不要那点希望,对比形成的落差感太嚣张了。
《麻将》《一一》之前的《独立时代》描述了“白领阶层”、新城市人的游戏规则,一贯的冷静和反思。三者被称为“新台北三部曲”。
终于在2004年的冬天搞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碟版,一场漫漫3个小时的冷酷叙述。故事是德昌叔叔早年学生生涯亲身经历的真实少年杀人事件,也是台北第一件未成年人杀人刑事案,轰动一时;德昌叔叔在1991年将它拍成一部电影并用三个小时还原了台北的一个时代同样震撼了一把台湾影坛。这是一场六十年代老式成长经验的影像记录,所有的青春都有着类似的残酷、冲动、迷茫,而不同的社会背景赋予了成长太多不一样的元素,或许不同年代都是有着各自的气质吧,俺不曾经历,所以就此打住,个人以为这部电影是德昌叔叔最好的电影之一,而之二则是《一一》。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德昌叔叔电影风格的过渡和突破,意味着他锋芒的锐起,于是有了后来的“新台北三部曲”;而在《杀人事件》之前则是他的“台北三部曲”《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也是“台湾电影新浪潮”风云作品;再往前追溯则是《光阴的故事之指望篇》——俺称之为“台湾电影新浪潮”第一声“嚎叫”。
抛开电影,德昌叔叔最早是学电脑的,还是个美国硕士,毕业论文说是“电脑即时线上中文文字的应用”,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真牛逼。
这个牛逼硕士鬼使神差的玩了电影,于是华人多了个牛逼导演,也是俺最喜欢的华人导演之一,大陆的几个第N代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