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南方周末:香港这十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6月22日 10:28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礼宾府,这里在回归之前是港督府本报记者王轶庶/图

  午炮——殖民历史给香港留下的印记之一本报记者王轶庶/图

  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英军仪仗队走下主席台AFP/图[

  2003年4月,SARS依旧肆虐香港本报记者王轶庶/图

  在这之后,行政长官候选人照样用粤语竞选,立法会议员依旧用粤语辩论,只是当有中央领导人或内地贵宾出现时,他们会依例操起“刨冬瓜”(粤语中“普通话”三字的谐音),普通话代表着一种来自中央的“场”。10年来,香港已经渐渐习惯了这样的场域。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关于这个国际大都会的文章和影像涌现如潮。150年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全世界首个“一国两制”的试验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成了一个符号,这两个普通的汉字底下深藏了多少的含义?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民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又在面对怎样的未来与思考?

  1997年6月30日。雨一直下。

  晚上6时15分,雨越下越大。英方在添马舰露天操场举行了告别仪式第二幕。现任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的叶国谦记得很清楚,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身着一身白色戎装,神情凄然。

  在日记中,查尔斯这样记述:“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暴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文中的内容。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

  几乎是命定一般,英国人选择在这里告别他们在亚洲的最后一个殖民地。添马舰的名字取自英国皇家海军驻港主力舰,1941年香港保卫战中,为免于香港沦陷后为日军所用,添马舰被炸沉。

  这个地方,见证了香港由一个国家的殖民地沦为另一个国家的占领地,10年前这一天,添马舰又见证了她回归她的祖国。

  10年来,两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和曾荫权都要在这块彭定康离开的地方建造新的特区政府总部,只是因为财政赤字和民间反对声浪而一拖再拖,这块维多利亚港边昂贵的地皮就这样晾了10年。

  告别

  曾经沉没的添马舰在战后被打捞起来,依然坚固的甲板据说被制成了圣约翰教堂的大门;对于叶国谦来说,今天,也有依然坚固的记忆能够在这里打捞起来。

  作为回归前港英立法局的议员,叶国谦列席了整个告别仪式。雨中的情状在10年后还是那样的震撼人心。“作为中国的香港人,既唏嘘又自豪。”他说。

  港督彭定康在这里献上了一席堪称文献的告别演说:“香港的故事并非只是过去一个半世纪英国负起责任的那一章。”他说:“当初揭开这个篇章的序幕,从二十世纪就要结束的今天的观点来看,在座的没有一个人会予以宽恕。”这是回归过程中,英方惟一一次对鸦片战争表达歉意。

  当然这只是彭定康一贯先抑后扬的手段,他不忘暗示20世纪中国的历次波折:“大多数今天住在香港的人,他们之所以住在这里,那是因为本世纪发生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今天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为其雄辩。”

  叶国谦解释说,作为移民城市,颇多港人及其先辈是在20世纪历次战乱和动荡中到香港避难,对以往经历的切肤之痛和对今后政策的顾虑是他们在回归前最大的担心。

  演讲结束前,彭定康说:“你们善待了我们,你们礼遇了我们。过去5年我分享了你们的家园,对你们的未来也负起部分责任,这是我毕生莫大的荣耀。现在,香港人治理香港,这是一项承诺,也是不容改变的命定。”

  大雨中,彭定康为他和他的国家赢得了体面的下台——落座后的他抬起头,热泪盈眶。一万多位在场嘉宾在风雨中不停鼓掌,有的还用脚大力踏以金属搭建的观礼台。一位电台女主播被他的告别词打动,在播音中无法自已。

  晚7时45分,英国旗及英治香港旗,在风笛伴奏的《最后一站》乐曲中降下。

  告别仪式近尾声时,英国王家三军仪仗队在一个称为“日落仪式”的项目中,呈献了军方传统的表演,并向英国王储查尔斯及末代港督彭定康敬礼。

  “所有英国人都淋湿了,但他们都站得笔直。”10年后,歌手汪明荃仍然记忆犹新,“后来彭定康说,大不列颠好像在哭。”

  观礼台并没有遮雨篷,尽管打伞,仪式结束时,叶国谦和其他万名嘉宾的衣服都湿透了。嘉宾们都忙着回家换衣服去参加午夜在会展中心的交接仪式,英方的告别晚宴因而应者寥寥,仿佛人走茶凉。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亚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的最后一个落日最终在大雨中被浇灭。

  最后的港督

  那天早上,刚刚被《时代》评为香港25位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的香港名嘴郑经翰依旧要做他的电台节目“风波里的茶杯”,“那天节目的主题就是回归。解放军要来了,可我们不是被解放”。

  这天下午,赤柱军营里,伴随着风笛,身穿苏格兰方格呢短裙的英国士兵最后一次降旗。英女王及其王室成员的相片,连同打包好的银具和旗帜,一同被放进柳条箱里——它们下一站的目的地是北爱尔兰。

  驻港英军名义上的统帅彭定康也告别了他住了5年的港督府。

  而在港岛中区,下午4时30分,港督府最后一次降旗仪式在连绵细雨中举行。末任港督彭定康和太太走出官邸时,几乎同一时间回头,视线被宅院凝住。然后,彭定康缓缓踏上检阅台,听英国国歌《上帝佑我女王》最后一次奏起,双手捧着摺好的米字旗垂下头颅,眉头深锁,任凭雨水敲打。

  在英国直辖的这块“殖民地”上,总督的权力“仅次于上帝”。第22任港督葛量洪回忆说,当他抵达每一处地方时,人人都要起立,在任何情况下,谁都遵从他的意愿——永远都是:“是的,爵士。”“是的,总督阁下。”

  深具殖民经验的英国人,从来知道怎么去为交出主权的殖民地制造麻烦,比如印巴分治和克什米尔。彭定康毕竟还给中国一个繁荣自由的香港。

  英国人还留下了大量的政治遗产和精神遗产。港英政府廉洁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法治理念及法律框架,以及相对公平公正的营商平台,这些制度,依然是成熟而稳定的。港人既喜悦于一种崭新的开始,却也担忧英国退出舞台后自己的未来。

  彭定康住过的地方曾闲置了9年。2006年,曾荫权入主了这个已经改名为“礼宾府”的昔日港督府。

  普通话登台

  陈经文一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从香港移民加拿大。但香港回归的前夜,陈全家是在温哥华家中,通过电视凝望着他们曾生活过的那座岛。

  在交接仪式的转播中,陈经文清楚地听到中国领导人的承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不久之后,陈经文举家返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江泽民说到这段时,镜头摇过的查尔斯王子的脸上有点不自然。

  交接仪式之前,叶国谦等一些香港的要员们还在恶补普通话,因为要用普通话宣誓。10年前的香港几乎是中国大陆普通话的最后一块死角。为了在7月1日那个庄严的场面上不致出错,香港广播处长专门送了一盒以普通话宣誓的录音带给能力有限者恶补。

  当香港首席大法官李国能带领终审法院常设法官和高等法院法官先后用普通话和英语宣誓时,结果证明他的英语能力远超普通话。经过那晚的“蒙羞”,李国能刻苦学习普通话,成绩精进。

  那个雨夜,作为一种主权回归的象征,普通话第一次登上了香港的重要舞台。

  在这之后,行政长官候选人照样用粤语竞选,立法会议员依旧用粤语辩论,只是当有中央领导人或内地贵宾出现时,他们会依例操起“刨冬瓜”(粤语中“普通话”三字的谐音),普通话代表着一种来自中央的“场”。10年来,香港已经渐渐习惯了这样的场域。

  对于第一次在香港出现的这种“场”,英国人可能无心去体会。查尔斯在回忆中说,“我喉咙哽咽,听罢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董建华等宣誓之前,查尔斯和彭定康一席就悄然离场直奔添马舰码头,登上王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彭定康的女儿们登船时已经哭成泪人。零点40分的启程离港的时刻,背景中仍能看到紧邻维多利亚港的灯火辉煌的会展中心。

 [1] [2] [3] 下一页
稿源: 南方周末   编辑: 崔燕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新车船税7月起征缴
天价楼盘汤臣一品被调查
关注全球变暖
云南地震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