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蒋继斌通讯员谢晓程)昨天, “第二届杭甬温生态环保行”新闻采风团来到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杭州西溪湿地。西溪湿地已经开发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景区。既保护生态、又利用湿地,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呢? “生态第一,最小干预。”西溪湿地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梁进给出了答案。
西溪湿地与杭州西湖、西冷并称“杭州三西”,有“副西湖”美誉。之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历史遗迹受到过破坏。2003年,杭州市正式开始对西溪湿地进行综合保护。
“我们的原则是‘生态第一,最小干预’,所以保护工程摒弃了生硬的石坎,采用了柳树桩的生态护坎,这种原生态的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生存。另外,还营造了大水面、浅滩和水草地,使更多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能在西溪找到合适的生存和繁殖之地。村民搬迁后,老民居大部分拆除,补种了各种树木,50年以上的老房子则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适当地保护起来,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梁进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西溪湿地对游客数量进行了限制,每天游客总量控制在3000人次左右,同时严格控制游览营运船只,以减少船舶和人流对水质的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