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许多人内心都认为,他们的人生,是从邓小平复出真正开始的。
尽管27年过去,他们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赤脚医生”……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地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甚至有“假如”的后怕:
假如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没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没有“臭老九”的正名———
幸好,假设没有成为现实。
一切真实地在历史上发生着,1977年7月,在北京,已被打倒过3次的邓小平再次复出。
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国民经济面临崩溃,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全面倒退,人心不稳。虽然戎马一生,这一战,对73岁高龄的邓小平来是说,仍是一场硬仗。此时,邓小平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技和教育着手。”这是从反右风波、大炼钢铁以及张铁生的白卷中,得到的认识。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而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的发言稿,会前就引起争议。邓小平推翻了盛行多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法,改称“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而有人提出异议,“毛主席讲知识分子要团结要教育改造,你们为什么不讲?”
工作人员询问邓小平,有关讲稿内容要不要修改。邓小平语气坚定,“一个字都不要改。”
在科学大会上,面对数千的科技工作者,邓小平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不是一句空话,也绝非贸然断言。多年后,当人们无数次提起那次大会时,给了它另一个名字———“科技的春天。”
接着,邓小平理顺了内在逻辑关系:发展经济,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而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则是1977年的那场著名的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