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是挑战更是契机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这个转变会带来城乡劳动者工资的上涨。
(5月11日《京华时报》)
随着前些年“民工荒”的出现,一个经济学概念“刘易斯拐点”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和讨论。按照吴敬琏先生的解释,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社科院报告中提及的那个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的拐点”,正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决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这个意义上,“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翻崭新的广阔天地。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有一篇很有名的短文《鹰的重生》。鹰这种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是等死,还是经历150天漫长而痛苦的蜕变:首先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静静等待新的喙长出来;然后,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直至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实现重生。
同样,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无可避免,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场“重生”。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尽管让它萎缩;那些仅仅看重我们廉价劳动力的资本,该走的尽管让他走——丢掉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机。一方面,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供给,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供给,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