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将短缺,祸兮福兮?
“两年后中国劳动力将普遍短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这一最新判断有如惊雷,让很多人打了个激灵,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思考。
是故作惊人之语,还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蔡所长之言,无疑与很多人近些年的观念大相径庭。
众所周知,“人力成本低”一直是我国招商引资、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引以为豪的比较优势,低廉劳动力的源源不断供给,也成为中国二十多年来经济起飞的巨大推力。目前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农村目前约有1/3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亿到1.5亿(更有学者认为达到3亿)。这显然与蔡昉提出的5212万有不小的差距。
笔者不可能掌握比专家更权威的数据,因此蔡昉和其他专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判断上的抵牾,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然而,无论是出于尊重事实,还是出于对“人”的关怀,抑或是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的担忧,笔者都更倾向于支持蔡昉的判断。
首先,一个客观事实是,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民工荒”,并且此“荒”正在从劳动力输入地、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地蔓延。很多来自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人都有直接体会——老家村子里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出门打工了,剩下务农的大多是老弱病残。而且,从人口学上分析,中国的生育高峰是上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上世纪70年代生育率开始下降。这些“婴儿潮”时代诞生的人口将在2015年以后逐步进入老年,因此,中国劳动力资源充沛的黄金时代,也势必将在2015年以后逐步终结。
而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劳动力将短缺”的论断,虽然看起来似乎会让中国逐步丧失“劳动力廉价”这一传统优势,使得中国经济“后劲不足”,然而如果现实无法改变,又何必自掩双目、讳疾忌医?更何况,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如果我们抱着乐观的态度,换个更草根的视角,劳动力短缺的前景,可能反倒会带来诸多一直被某种主流话语所忽略的好处和契机——
发展经济目的何在?答曰:让“人”变得矜贵起来,改善“人”的福利,提高“人”的价格,也即以“人”为本。道理简单,实践起来却容易变形,为了发展而谈发展,为了指标而谈发展,“人”的福利往往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劳动者的权益遭到漠视,这是何其本末倒置!正因如此,中央强调,要让全体国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不妨将其视为对某种失之偏颇的发展思路的警醒。
如果说,从前劳动力价格过于低廉,与劳动力高度过剩有关(当然也与中国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的某些人为缺陷有关),那么,“未来劳动力即将短缺”的消息,必将从供求关系层面上起到拉高劳动力价格的作用。而一旦劳动力涨价,就意味着劳动者收入增加,从而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正效应——其一,改善国民福利;其二,劳动者有更多闲钱用于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真正从“人”的因素上提升国家竞争力;其三,收入增加,必然消费热情迸发,从而解眼下国内消费不足之困;其四,劳动力成本增加,出口商品必然涨价,从而解贸易顺差过大、“中国制造”贸易摩擦频发之困;其五,劳动力涨价,企业将被迫提高效率,加强管理,产业升级,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由是观之,对于蔡所长的判断,你说是祸还是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