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0%。而创造知识型就业的第三产业,其贡献率在20%-35%之间摇摆。2001年之后,更出现了重型产业加速发展的倾向,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说通俗点,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在明显地走向“粗笨化”。
在这一趋势下,非体力劳动的工薪岗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领”岗位,相对不足。而这些正是大学生就业更多选择的岗位。事实上,不但新的白领岗位供给不足,现有的白领岗位收入也出现了相对停滞甚至下滑,白领阶层呈现危险的相对贫困化趋势。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我两周前写了《警惕中产阶层成为新的弱势群体》一文。这篇文章引起众多共鸣。一位读者留言道:“走在城市霓虹闪烁的街头,我感到很累,我都快30岁了,我还不敢要小孩,为什么?因为养不起啊!我还要供弟弟上学,我还要养活年迈的父母。我已经很努力了,这个城市的工资水平不断下降,消费却越来越高,很累啊,欲哭无泪。”
看到这样的反应,我的感受不仅仅是欲哭无泪,更为前景深深担忧。众所周知,中产阶层是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是起着稳定社会重要作用的群体。白领岗位则是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借鉴美国布什总统2005年一项福利计划中,把年收入在2.5万-11.3万美元定义为中等收入,考虑到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的差别,我认为,中国的中产阶层不妨大致定义为“年收入在1万-5万人民币的非体力工作者阶层”。换言之,就是月薪在800元到4200元之间的白领。当然,在个别人均收入偏高的大城市或沿海地区,这个区间应适当上浮。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则中国的中产阶层,的确处于严重的不发育状况。中产阶层的平均收入高于多数蓝领工人,更超过一般农民工的工资。但是首先,白领阶层得到这样的收入,必须要多受几年的教育,这不仅仅是金钱投入也是时间的耽搁。从投入产出比看,白领岗位已经变得“不值当”。其次,中国白领岗位片面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近年来,城市的基本消费水平、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急剧上升,中产阶层是受冲击最大的群体。按必需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衡量,他们可能是生活负担最重的阶层,呈非常窘迫的相对贫困化之势。
在我看来,中产阶层严重不发育乃至相对贫困化,才是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
第一,它影响的绝对不只是中产阶层,更有可能断绝工农大众脱离低收入阶层的希望。很多工农家庭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只为了让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媒体多次报道过姐姐卖淫、哥哥卖血供弟弟上大学的悲伤实例。如果这些完成了学业的孩子们,仍然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那么一家人的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穷人的孩子上了大学仍然无法改善生活,贫困阶层岂不只能世世代代永远贫穷下去了吗?
第二,作为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产阶层对社会是非有较强明辨能力,他们能看透社会的不平等和自己遭受的不公正。他们也具有较强的活动能量。当代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人数庞大而得到公正待遇的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阀。相反的情况,就会是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第三,也是非常令我担忧的一点,就是中产阶层本来应当成为社会创造力的中坚。如果中国经济在发生突破性成长、进入世界三大经济体之列之后,居然没有一个强大的、受尊重的中产阶层,就极可能变成一个缺乏真正创造力和竞争力、虚胖的庞然大物。一旦发生激烈的政治经济对抗,将仍只是别人手中的玩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