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时他那种口气真是7456,所以偶才说他是青蛙……不喜欢对家长PMP……希望老爸不要还是286……
“偶稀饭侬”(我喜欢你)、“狂汗,××刚从火星归来”(表示不懂××的意思)……对于饱受“快餐文化”和网络洗礼的“80后”群体来说,这些“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却成了他们快捷、时尚的代名词。
置身千变万化的网络时代,值得思考的是:如何看待“80后”这些非规范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
“80后”的个性表达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年轻一代的网民们在键盘上劈里啪啦创造出一连串有别于正常含义的新奇词语。如:“886”表示“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顶”表示“支持”;“灌水”表示“发表意见”;“PK”意为“决胜”;“BF”意为“boyfriend(男朋友)”;“Zzzz……”表示“在睡觉”;“CU”则为“See you(再见)”;“酱紫”意思是“这样子”;“大虾”通“大侠”……
有专家表示:“80后”一代人从小看着卡通、漫画长大,普遍熟于电脑技术,喜欢把感受、心得用图案来表示。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出现正迎合了这一代的需要,对他们来说,网络语言不仅代表高效率,更表现出突破陈规的潮流感。
网络语言:
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叛逆?
“这是什么东东(东西)”“你怎么那么唐僧(啰嗦)”“不会这么菜鸟(不行)吧”……如今,“80后”见面时经常会冒出一连串网络词汇,就连中学生写作文、青年人发手机短信都满是“Q言Q语”。网络语言越来越渗透于现实生活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表示,网络语言以其便捷快速的输入方法受到年轻网民的青睐,这可以理解,但是语言的使用应受环境限制,离开了网络这个平台使用网络语言,有失妥当。
胡申生说,作为大学教授,我经常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看到诸如“美眉”“恐龙”等网络词语,我感觉我们的规范词正在受到挑战。“网络语言简单便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正确引导网络语言
弘扬主流价值文化
胡申生表示,文字说到底是思想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背后,都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如何与活跃于网络、善于使用网络语言的“80后”群体进行沟通,弘扬主流价值观,这确实是一大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施索华,是上海高校知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深受学生和网民的喜爱。2005年夏,为了和整天“泡”在网络世界里的学生们更好地交流,施索华将课程从课堂开到了网上,24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做学生的知心人。两年下来,大学生数以万计的问题传到了她的信箱里,施老师一一作答。
施索华认为,“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体系和时尚内容,网络带来了‘80后’独特的网络文化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守网络这个重要阵地,加强引导,弘扬主流价值文化。”刘 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