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和谐的基础。
中国宁波网讯近几年来,我市坚持把建设“平安宁波”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抓手,上下齐心协力,共铸平安和谐,至今这项工作已经硕果累累。全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呈现出群体性事件、信访事件、刑事案件发案、安全生产事故等总量指标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与前年相比,去年我市刑事发案绝对数下降了0.22%,破案率上升了0.43%;市、县两级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信访数下降12%,参与群体性事件人数下降了61%,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24.4%、3%和25.7%。
我市平安建设起步是比较早的。早在2001年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平安镇乡(街道)”创建活动,提出了开展“平安县(市)区”创建的新思路。 2004年5月,市委根据省委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出了《关于建设“平安宁波”的决定》,由此启动了涵盖多层面、更大范围的平安建设。
2005年,市委召开了全市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工作会议,总结推广了平安建设的经验,专题研究部署深化基层平安建设问题。2006年4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平安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合力创平安、机制创平安、科技创平安、基层创平安的创建思路,“平安宁波”建设工作从而大踏步向纵深迈进。
我市在平安建设过程中,注重从实际出发,多策并举,勇于创新,逐步构建了极具宁波特色的“六网”:一是立足于创机制、创载体、创氛围,着力构建平安建设“基础网”;二是立足于严打击、严防控、严管理,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网”;三是立足于早排查、早化解、早处置,着力构建矛盾纠纷“调处网”;四是立足于重服务、重规范、重保障,着力构建流动人口“管理网”;五是立足于强监管、强责任、强整治,着力构建安全生产“监管网”;六是立足于抓预警、抓预案、抓预演,着力构建公共安全“应急网”。通过构建这“六网”,我市强化党委政府、政法机关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完善组织网络,加强统筹协调,使平安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切实有效的落实。
在深化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市十分重视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夯实社会平安和谐的根基。多年来,我市注重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机制和载体,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各项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新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把创建“平安社区”作为深化和拓展“平安宁波”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平安社区建设方面,无论是财政投入还是工作投入,力度都非常大,也形成了不少特色和亮点。我市通过“十进十创”,即通过治安防控进社区、民主法治进社区、矛盾化解进社区、“无邪教”活动进社区、帮教安置进社区、消防交通安全进社区、公共卫生安全进社区、禁赌禁毒进社区、扶贫帮困进社区、平安创建宣传进社区,进一步明确社区平安创建的目标任务。到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平安社区”373个,达标率为95%。
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也是我市基层综治工作的一个创新,目前已经在我市147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这种以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综治工作中心,在综治办牵头下,协调司法、信访、法庭、警务、联防、调解、流动人口管理等多个部门集中办公,全天候备勤,对排查发现的各类影响稳定的矛盾问题,实行统一受理,分头落实,及时化解,因而在基层平安建设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区综治警务室是我市综治工作的一个亮点。在城市社区全面建成综治警务室的基础上,我市又将这一基层综治工作逐步推向农村社区。2006年4月,鄞州区率先在古林镇的3个村开展“六位一体”村综治室创建试点。所谓“六位一体”综治室,是指集综治、治保、调解、警务、巡防、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机构于一身,它配有办公用房、有专职人员、有职责制度、有工作经费、有考核办法、有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已有1547个村建立了“六位一体”村综治室,建成率达60%以上。
我市各地着力在广泛发动群众、健全群防群治组织体系上下功夫,形成了人人参与“平安宁波”建设的良好局面。各地广泛发动党团员、干部群众参与居住地综治工作,在社区普遍建立了以党团员为骨干的群防群治队伍,成立了青年团员义务巡逻队、“三八”妇女护院队、“夕阳红”老年护楼队等多层次的志愿群防群治队伍,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看楼护院、邻里守望、联户联防等多种形式的联防活动。
去年,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平安家园·会客厅》节目聚焦我市平安建设工作,该节目向全国观众介绍了我市平安建设的创新做法,引起了全国亿万观众的热切关注。
去年在我市召开的全省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夏宝龙对我市平安建设工作和所取得的明显成效作了充分肯定。
最近从省统计局传来消息,据调查,去年年底我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了94.66%,比前年同期上了一个台阶。记者吴向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