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 星期四 天气 阴
开裂的皮肤,坚硬的老茧,手指缠着胶布,这是梁弄镇东溪村老农何沛昌的手。我是在田头走访农户时碰见何沛昌的,他穿着一件沾着泥巴的褪色中山装,黝黑的脸上爬满了皱纹。
凝视着这双手和这张脸,我心里忍不住一阵酸楚———这位74岁的农民,至今仍在田间地头艰辛劳作。他本该在家种花养草,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何沛昌说,与儿子分家后,他和老伴独自生活, “儿子每年给阿拉2000多元钱,自己采茶种地一年也能挣3000多元,日子还过得去”。
带着问题下村,才能增强蹲点调研的针对性。农民养老问题就是我这次蹲点调研的主要课题。随行的村党总支书记陈启江说: “现在村里老年人越来越多,60岁以上有356个,其中70岁以上有235个。他们多数缺少固定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偏低,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这番话,更触动了我的思绪,农民养老难不仅仅是东溪村特有的现象。目前余姚60周岁以上老人有13.4万名,老龄化率高达16.2%。其中,有近10万名老人在农村,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养老金,主要靠继续劳动和子女赡养维持生活,与城里老人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看到何沛昌这样的老人还在田头忙活,我深深感到,我们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考虑得还太少太少。
在这次调研中,我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今天,农村老人该怎样养老?何沛昌回答说:“现在主要还是靠自己劳动,阿拉也不希望增加子女负担,最好政府能为阿拉养老出些钱。”我告诉他,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并准备出台相关保障政策。何沛昌听了很开心。
通过几天的走访、座谈和526份对农民的问卷调查,在多次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后,我初步形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在现行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相衔接、覆盖全市60周岁以上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并对70周岁以上农民发放生活补助,使老年农民早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