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
编者按
中国宁波网讯我市自4月初开展“百名书记联镇带村谋发展蹲点调研”活动以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陆续到基层开展蹲点调研,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切实帮助基层解决突出问题,并结合蹲点调研感受撰写了一批手记,记录蹲点调研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本报今天起开辟专栏,选登部分领导蹲点手记,以此来带动和鼓励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全市形成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办实事的热潮。
4月14日 星期六 阴转小雨
今天是我开展“百名书记联镇带村谋发展蹲点调研”活动的第一天。上午在省里开完会,就直接来到了鄞州区姜山镇翻石渡村。
这个村是我联镇带村的工作联系点,去年4月4日以来,我已来过三次。与一年前相比,村庄面貌已有不小变化。见几位村民正在新建的集居点旁聊天,我就走了过去,询问起他们的生活情况。 “阿拉生活交关好,下半年就可住进新房了。”“不愁吃,不愁穿,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村民的言谈之中无不透露出一种满足感。在一旁的村支书任飞龙接过话说,新农村建设给村里带来了可喜的“三变”:一是村容村貌变美了,结合“和美家园”等活动,村庄“脏、乱、差”等现象少见了;二是生活条件变好了,过去是奉化江边的“冷角落头”,现在成了绕城高速出口的“闹猛地带”,过去喝的是河网水,现在喝上了水库水;三是社会保障变有了,村里为所有已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办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每个老年人每月可拿300元—400元养老金,过去为了几十元赡养金而引起的婆媳矛盾现在不见了。许多村民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也从开始时的怀疑观望转变成了主动参与,建设热情高涨。
中午,我们来到农户杨如国家吃便饭。小杨是村里的电工兼外来人口管理员,妻子是一家企业的收单员,去年刚生了双胞胎女儿,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我边吃边和小杨聊起他家的收入情况。他兴奋地告诉我,去年全家收入超过5万元,日子过得比较宽裕。当我问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他几乎脱口而出:“现在咱村民有‘三盼’,一盼居住有新房,二盼大病看得起,三盼子女教育好。”一起吃饭的任飞龙插话说:“新村建设二期已经启动,你的第一个愿望不久就可实现。”杨如国听后满意地笑了。
吃过午饭,我们走访了几户困难户。今年48岁的任玉琴,患尿毒症已有好几年了,每年医疗费用要超过数万元,家境十分困难。之后走访的几家也都是因病致贫的。
饭间交谈和走访慰问,给我两点感受比较深刻。一个是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迫切;再一个就是要更多地关注“平均数”以下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因病因灾致贫的困难群体。尽管现在农民收入增加了,大病医保也有了,但真的生了大病,还难免会陷入困境。我们不仅要加大医保补助和社会救助的力度,更要从源头上加大疾病预防的力度,让农民尽量少生病,小病不拖成大病。
参加生产劳动之后,我召开了一个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大家重点反映了当前村民关注的“三烦”问题:一烦环境污染,反映江河水质较差,影响村民的生活和养殖用水;二烦小偷小摸,反映现在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偷盗现象时有发生,打击力度不够;三烦假冒伪劣,反映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尤其是城乡接合部转移,损害群众利益,影响人身安全。
群众心里有杆秤,基层民生如何,他们最有发言权。“三变”使我们欣慰,“三盼”给我们方向,“三烦”需我们关注。我想,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才能找到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好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