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布的《市人口发展报告》和市劳动保障部门调查表明:我市外来流动人口10年来增长了4倍多,总量居全省首位,其中外来劳动力达284万。毫无疑问,外来务工人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平等对待,在第二故乡找到“家”的感觉
“外来务工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开始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他们要求融入当地社会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在推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农民工的这种合理诉求加以重视。”王必恒代表认为,要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宁波,首先要平等对待,让他们在第二故乡找到“家”的感觉。
“外来务工人员也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江东区把他们当作城市的主人,尽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徐可平代表说,江东区现有5所民工子弟学校,同时规定公立学校敞开大门,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江东区还给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健康绿卡,建立健康档案,给部分生活困难的人员给予医疗优惠,并纳入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方便他们就医。
代表们认为,由于农民工所处的弱势地位,他们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生活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工资被拖欠等,是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要做到平等对待,农民工的权益必须得到维护。王必恒代表介绍说,近年来,市总工会坚持把农民工的维权工作作为工会工作重点,在为农民工追薪、参与调处农民工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开展关爱农民工系列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外管外,“自家人”能够管好“自家人”
代表们认为,应探索以社区为依托与政府互动管理的模式,让流动人口从被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社区的管理参与者。
徐可平代表介绍了江东区在这方面的做法。在外来人员集聚区,该区通过引导外来务工人员采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方式,把外来人员集聚区纳入城市文明的创建之列。在部分街道社区尝试建立了外来人员党支部、外来人员雷锋志愿团和民工腰鼓队,一些社区还建立了外来人员自治站,外来民工司法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等。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安、抢险等工作,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得力助手。
童经纬代表说,在海曙,外来务工人员有着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从2003年的第一届社区直选开始,在社区民主自治工作中,就一直活跃着流动人口的身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一些人被推荐为社区居委会成员。每年一届的海曙区十大外来务工明星评选,都会有一批优秀农民工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标兵。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党员积极参加党员“一人一岗”活动。
素质提升,培养城市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王必恒代表认为,制约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障碍,既有现行体制上的因素,也受农民工自身素质所限。要从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文明素质着手,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工作,并且要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
童经纬代表介绍说,海曙启动了“新宁波人阳光培训”计划,投入800万元全面实施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提升工程,各部门联合编写了一套社区教育系列读本,向所有参加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免费发放,让辖区的12万新宁波人都能接受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