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商报讯(记者许光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化生态市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加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并提出未来5年要把宁波建成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这一目标令代表们振奋不已,纷纷建言献策。
企业应该推行清洁生产
周嫒儿代表:末端治理成本投入多,污染对群众生命健康危害大。对污染进行源头控制,提倡清洁生产,是防治污染的“绿色”之路。要通过全面建设“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燃煤脱硫、粉尘减排等工程,减少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
马建荣代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企业自身利益的体现,也是社会责任的要求。只有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力度,切实做好排污、净化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黄绍棣代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市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生态市建设,抓紧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争创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林宝夫代表: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是大势所趋,积极主动地引导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严格实行重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环保审核,不折不扣地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
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
陈亚君代表:要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就慈溪来讲,迫切需要加大对水环境、废塑料、小熔炼、漂印染等重污染产业的综合整治力度,迫切需要建立反映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环境污染补偿机制。
胡祖友代表:发展循环经济要多策并举,有抑有扬,打出市场调节、行政引导、行业规范“组合拳”,使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真正“硬”起来。
陆亚芬代表:要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开发建设必须优先考虑环境容量,进行重大经济项目决策必须优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明确产业导向,严把环保审批关,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项目的进入。同时,加大对企业的引导、监管和查处力度,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
林克宇代表:从宏观调控到科学发展,再到和谐社会建设,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推进,发展理念大步提升。在新的大项目引进时,尤其是临港大工业引进中,要优先考虑单位土地产出增加值高的、单位GDP能耗低的、产业关联度强的,还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和产业链的延伸。
扶持发展生态绿色产业
周小丽代表:慈溪人口密度高、制造业发达,但环境容量偏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城镇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对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企业加快实施“退劣进优”。强化工业区块生态化改造,建设一批以资源节约型、综合利用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项目。
朱良华代表:要扶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绿色有机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既能节约资源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努力走出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华宣兴代表: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产业,针对产业链缺损部分实施“补链”战术,积极引进“补链”项目,构筑循环产业链条,建立由共生共荣的企业族群组成的生态工业集群。积极发展“静脉”产业,对废旧金属、废液、废纸、废气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和再资源化,促进废弃物资资源化。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胡家标代表:要把生态理念进一步贯穿到经济发展中去,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做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节能环保要从学生抓起
竺兆英代表:要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推进河道、生活污水、垃圾等治理,以及清洁美化、环村绿化等工作,努力营造怡人宜居的农村环境。
徐畅成代表:当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尤其是城市与农村的环保状况反差很大,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农村环保工作。
陈臣辉代表:在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综合治理。
郁伟年代表:宁波经济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好”要体现在环境好、生态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经济结构科学合理等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农村群众和广大企业的环保自律意识。
竺丰年代表:要引导规范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鼓励使用符合节能、节水标准的产品和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能、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同时强化政策和调控手段,严格产业准入,提高节能降耗标准。
范红月代表:抓好节能环保要从学生抓起,推动可持续发展走进校园。记者许光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