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这几年,是宁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时期。三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六大联动”,加快建设“平安宁波”、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步伐,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变化。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效益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发展迅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五大临港工业和十大优势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03年的50%上升到2006年的70%。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城乡市场全面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4.8%和16%,三次产业比从6.3∶56∶37.7演变为4.9∶55∶40.1。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03年增长75.7%,实现了国家科技奖零的突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名牌产品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34%。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大,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为0.907吨标准煤。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5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8%、20%和22.7%。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区域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修编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象山港区域和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一批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启动。东部新城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鄞州、北仑新城区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初具规模,十大功能区块建设陆续展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开始启动,“五路四桥”建设顺利推进,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域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7%。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六大工程和“联镇带村”、“村企结对”两项活动深入开展,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四级公路,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136个,1160个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80%。
——港口交通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展优势得到新拓展。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决策,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金塘大浦口港区联合开发,建成了北仑集装箱码头四期、大榭25万吨级原油码头和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港口发展连年上新台阶,宁波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是2003年的2.5倍,位次由大陆第5、世界第22位上升到大陆第4、世界第13位;货物吞吐量由1.85亿吨增加到3.1亿吨,居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排位由第5上升到第4位。大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杭州湾跨海大桥将在2008年如期建成,绕城高速、甬台温铁路、杭甬运河改造等项目顺利实施,甬金高速宁波段建成通车,象山港大桥奠基,栎社机场成为国际机场。重大项目建设迈出大步,累计实施重点工程138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镇海炼化100万吨大乙烯、宁波钢铁等特大型项目落户建设,一批重大电源、水源设施相继建成,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审批制度、财政体制、投资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建立了国家级的宁波出口加工区、慈溪出口加工区和宁波保税物流园区,成功举办浙洽会、消博会、家博会、食博会、旅洽会等一批重大经贸活动,宁波国际服装节和塑博会、开渔节、开游节等活动影响日益扩大。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2亿美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三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口帮扶合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深化文化大市建设,城市软实力逐步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有了改变。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炼和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深入。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涌现了王延勤、3561服务班、万名市民资助贫困学子等一批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产生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建成美术馆、游泳健身中心,启动建设博物馆、书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对全市59万名义务段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19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11个县(市)区全部跨入省级教育强县行列。引进共建宁波诺丁汉大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2%上升到44%,我市作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型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实施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宁波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启动建设研发园区,我市成为首批国家火炬创新试点城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及老龄、档案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果,再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
——解难创优活动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2006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4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7元,年均增长12.5%,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先进市。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率先推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面向企业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的“双低”养老保障办法和住院医疗保险办法,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79%和95%。完善低保制度,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设公共交通,开展“三车”整治,城市居民出行难问题有所缓解。群众住房条件有了改善,累计改造非成套房33.5万平方米,成套房率达到98%,建成经济适用房143万平方米,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33.1、46.9平方米提高到39和51.9平方米。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全面实施,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团结和谐的局面得到新发展。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法治宁波、“平安宁波”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地方立法和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政协依照章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推进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增进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重视做好“宁波帮”工作。加强对群众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法行政得到加强,司法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四五”普法顺利完成,“五五”普法启动实施。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持续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机制,社会保持安定有序。
——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果。扎实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认真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顺利完成县(市)区、乡镇两级换届,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迈出新步伐。认真落实“三真”要求,高度重视固本强基,开展“三级联创”,实施“先锋工程”,连续三年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率先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平台,创建了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和干部党员学习网,建成868家党员服务中心(站)和3433个远程教育站点,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全覆盖。三年来,全市新发展党员46350名,党员总数达到371280名,新组建党组织1316个,党组织总数达到21323个,具备条件的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民主评议机关和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率先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和基层廉洁工程,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得到查处,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
我们深深感到,这些工作的推进和成绩的取得,靠的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是全市37万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离不开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驻甬部队、武警官兵以及广大“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关心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宁波市委,向所有为宁波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宁波这几年的发展成绩显著,但这些成绩只是阶段性的,现代化建设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看到,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对照全市人民的期望,发展中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依然较大,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农业农村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党的建设中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不断探索解决,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有待于进一步转变,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薄弱,对消极腐败现象还要加大防治力度。对这些问题,全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