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团锦簇喜迎党代会记者邓少华
为迎接即将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园林部门用十余种、17万盆鲜花装扮党代会主会场各景点,营造喜庆气氛。 (记者周建平摄)
中国宁波网讯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解决民生问题”列入2007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任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住房政策等都有解决的计划和方案。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宁波市委、市政府以“解难创优”为载体,按照“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理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从群众需求出发,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紧紧抓住绝大多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2004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解四难创四优”动员令,提出了努力解决就业保障难、住房难、就医难、出行难问题,着力优化就学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八方面民生问题,并制订了三年工作目标。此后,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市长毛光烈先后多次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落实相关改革举措,要求做一件成一件,办一件让群众得益一件、满意一件,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许多市民说, “解难创优”集中了我们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现实的利益,事事关乎百姓生活,件件牵动民心,这是顺民意、暖人心的惠民之举、帮民之策。
从2004年12月至今,市委、市政府把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口,不断地推进“解难创优”工作,使广大市民过上“好日子”,拥有“好环境”。
日子过得好不好,先看工作和收入。为解决群众就业难,我市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2004年至今,全市政府投入再就业专项资金8.4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3万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3年的4.02%下降到目前的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宁波由此成为全国最容易就业的城市。就业容易,收入也不断提高,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三位。
环境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数。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市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最近两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2级以上天数均在330天以上,先后获得了中国最佳人居城市范例奖、全国十大最安静城市等称号,前不久又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
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爱心城市、最佳商业城市、投资发展环境银牌城市……一个个闪光的荣誉,正是宁波优质的人文环境、服务环境的真实写照。
为优化就学环境,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近三年来,全市财政对教育投入从2002年的21.9亿元增加到了去年的37亿元,增长70%,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居全省第一。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各级财政每年承担经费达6亿元。去年秋季起,全市58.7万名学生享受到了免费义务教育,政府为这项政策埋单900万元。
为缓解群众“就医难”,市政府花大力气重点推进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内市级财政新增5亿元专项经费。去年全市财政用于卫生事业的投入达到11.8亿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目前,全市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95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建成了“社区卫生十分钟服务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00%和80%。
在缓解“住房难”方面,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基本形成了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廉租房等为补充的住房供应及保障体系,先后有3169户家庭享受过廉租住房政策救助。房价趋于平稳,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房价涨幅已下降到全国第32位。
在缓解“出行难”上,我市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从实施东部新城战略到建设绕城高速公路,再到谋划城市轨道交通,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科学优化交通组织,新建一批道路、停车场,努力方便群众出行。
全市每年新增财力的20%用于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市民后顾之忧。先后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了“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社保新政策和老年居民养老保障政策,全面推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专项政策,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保体系已基本形成。
解难创优改善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难题已逐渐被破解,还有些难题尚需继续努力,逐步解决,有的离群众的需求和期望还有不少距离。去年12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了解难创优工作会议,部署深入开展解难创优系列活动,突出人居环境、就业保障、交通状况、医疗卫生四个重点,集中开展七个专项行动:农民工维权、缓解出行难、缓解住房难、缓解就医难、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保障、扶贫帮困,齐心协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让我们共同努力,人人参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宁波必将越变越美,市民的生活也必将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