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影视明星谢雨欣要出书,把自己被外界传言的“包养”事件说清楚,这在读者和出版界引起不小的反响。读者中,有人质疑她没有羞耻感,也有人褒扬她勇气可嘉;在出版圈,多数出版社称因担心“影响形象”而会拒绝为她出书,但也有出版社表示,要看了稿子才能确定。
2006年初有报道指,化名潘顺宝的逃犯沈俊林,1996年便开始和时任酒吧歌手的谢雨欣同居,并出巨资帮助其以一首《将爱情进行到底》成名。日前,谢雨欣不仅坦承对潘顺宝的感激之情,还透露即将出书自曝当时的真实故事。“逃犯”加“包养”生活,可催动很多人的猎奇心理,这或许就是谢雨欣勇推新作的信心所在。
那么,谢雨欣“不得不说的故事”能不能最终出书呢?笔者以为,“包养”自传的命运取决于出版界的义利决断。因为,反感也好,支持也罢,读者之“哗众取宠还是勇气可嘉”的争议,毕竟只是一种态度层面上的“事前”,而书商“会吸引相当一部分人去买”的快慰,也不过是利益层面上的“事后”,只有出版社的“一锤定音”,才真正体现“此时”意义上的担当。被逃犯眷顾的“荣耀”要不要放大,“包养”自传能不能超越热帖《我在深圳当二奶》而成为纸质畅销书,考验出版界“把握自我”的整体智慧与素养。
人们注意到出书一事的“源起”。据说,谢雨欣出书是郑渊洁的主意,那么“童话大王”能不能保持自己的形象,不参与到这种事情当中呢?
人们注意到出书一事发展过程中的“汇流”。有出版界人士称,看过初稿,还是有一些真情在里面;和一个有钱人在一起不一定就是“包养”,即便是,相处中肯定也会有一些真挚的感情。那么,复杂意义的“真挚感情”正需大肆传扬吗?“用‘包养’两个字概括全书不客观”的隐喻是什么呢?让“灰色”经历成为“阳光”传记的力量又来自哪里呢?
人们注意到多数出版社对这本书持拒绝的态度,那么少数出版社的态度人们就不必去牵挂了吗?有出版社表示,这样的书肯定会有市场,但他们不会出版,“总还是要讲究一些品位的”,“担心这种书对我们出版社的形象会有影响。”那么,不讲究品位,不担心会影响形象的出版社又会作什么样的打算呢?
人们注意到有出版社表示,由于没看到最终的稿子不能确定是否会出这本书,但如果书中主要讲“包养”的经历肯定不行。“谢雨欣拿稿子找过我们,可稿子不成,我们对稿子做出了指导。”那么,只讲“包养”肯定不行,既讲“包养”又讲“其他”,换个马甲搞擦边越界,就肯定行吗?
作为传统媒介,出版社一直担负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内容方面应该慎重。“从文化上讲几乎没有价值,但从经济利益来说会吸引相当一部分人去买”的谢雨欣“包养”自传该不该付梓,也许近日媒体上的一句话可以化用,谢雨欣可以随性,出版社不可随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