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目前已就中国医改最终方向成立了高层级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如无意外,医改大方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即可出台。目前,医改小组比较青睐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的“英国模式”。
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数十家国家部委,目前已就中国医改最终方向成立了高层级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
如无意外,医改大方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即可出台。目前,医改小组比较青睐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的“英国模式”。
“英国模式”由政府主导
英国模式是怎么回事儿?报道说,英国实行的是社区医疗的体系,社区医生对每户人家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加上由政府组织的各种体检,随时可以把许多疾病消灭于萌芽当中。表面上看,“英国模式”照顾了公平,牺牲了效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是提高了效率的,但实际上,真正去大医院看大病的人却减少了许多。此外,对于农民,新方案仍将坚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博导张新平教授处了解到:“英国模式”最大特点就是由政府而不是市场主导,出资建立卫生体系,承担起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保障。
英国卫生体系中,医院分地区医院和教学科研医院两种,并以地区医院为主来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一点,和我们加强社区卫生投入、提倡‘小病不出社区’是一致的。”张新平指出。
对农民保障力度不足
“医改新方案也有一点令人遗憾。”这是一位长期研究医疗体制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对于农民,新方案仍将坚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既为“合作”,就意味着只是农民之间的互助性质,政府没有投入或投入很少。从医疗公平的角度看,这显然是新方案“新”得远远不够之处。
我国的最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的大部分人口还没享有国家的医疗保健费。像英国那样,将所有人包干,是不现实的。于是,就应当有中国式的医疗保健模式。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曾有很好的历史经验。在上世纪70年代,人人享有保健医疗的“中国模式”世界知名,这个模式在农村就体现为合作医疗,小病不出村,大病进医院。在今天的农村恢复和改善这种制度极为重要,基本思路就是“三结合”的方针,政府、公众、集体各负担一部分,而政府应当适当多投入,减少农民看病的负担。
然而,要让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公民真正享有健康权,并非仅仅是医疗经费的投入加大,而是要切实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也就是说,不仅要把专业人员、设备投入到基层,而且要把服务意识和社会认可转移到基层。
当前体系严重不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月16日在第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称,当前医卫服务体系存在严重不公,在中国政府投入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还有一组数据是,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大医院又是为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如此一来,在这样一个病态的医疗体制链条之下,民生看病能不难、能不贵吗?如果新医改不彻底扭转这种势头,如果新医改依然将农民列入“此外”,那新医改如何能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新”在何处,又有多少现实意义呢?
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殷大奎介绍,卫生服务可及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政策和制度正确性的主要指标之一。而一个国家的卫生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制定卫生政策时,必须考虑卫生公平问题,“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公共服务产品,都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其实,无论新医改选择哪种“模式”,笔者都认为农民不应该被漠视,应该享受同样的改革福利。不要做新一轮医改中的“此外”。
张新平教授评价,我国医改不仅倾向“英国模式”,而且在切实展开探索。她表示,我国经济发展暂时还达不到英国水平,医改不可能照搬“英国模式”,但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是改革方向。(本报记者王晶报道)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波网 保健 产经 出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