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具体涉及缩短“五一”、“十一”长假时间,并增加中秋节、清明节等法定节假日。这是2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上透露的消息。据会议信息,国家发改委已就最后意见稿征求了多方意见。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透露,“我感觉已经进入实质阶段,这个政策很快就要落实,2008年可能会实现。”(今日本报)
近几年,关于如何调整法定假日的问题,每每总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激辩,而激辩的结果却总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考虑到如何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该不该将中秋节、清明节等纳入法定节假日的议事日程,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与工作安排,因而最终结果必须是经过慎重、科学考量的,其科学决策的过程也必须做到透明化、程序化。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调整法定节假日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每个人的出行,因而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这样影响到全局的重大公共决策,首先应该遵循问计于民的原则。
应该看到,虽然问计于民可能在程序上更为烦琐,同时还会增加决策的成本,延长决策的时间,但笔者以为,这样的代价是出台重大公共决策必须要付出的。只有经过公众的广泛参与,经过各方意见的激辩与对抗,经过各种力量的充分博弈,方能使决策遵循着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出炉,从而使得最终的节假日调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从公共决策的角度看,这样全民充分论证得出的决策结果,显然是要好于一部分专家学者闭门造车苦思冥想得出的小众化结论的。
诚然,于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一事而言,国家也有自己的通盘考虑,譬如黄金周设立的初衷,就是要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黄金周实施的效果看,这样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是达到了,但同时也起到了相当不好的副作用,诸如出行拥挤、交通堵塞、景区秩序混乱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整个社会有序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惑,也制造出了不少的社会难题。
事实上,无论是黄金周的拥护者,还是设立更多民族节假日的主张者,都必须意识到,无论节假日如何设立,都是有利有弊的,不可能存在着一个十全十美的公共决策。但显然,即使是有利有弊,在调整法定节假日的诸多可能方案中,也必然有一个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这,正是需要公众参与全民论证的根本原因。
通过报道我们注意到,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一事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笔者以为,相比于专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与拟定的方案,公众的参与显然更为重要。智慧来自于民间,更广泛地征求民声民意,显然有助于对专家学者们形成的方案进行纠偏,也有利于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最终调整更为科学更为周密,同时也更能体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王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