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美丽的东钱湖环湖景观道。(严龙摄)
记者邓少华
“宁波市在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改善城市环境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树立了新形象,赋予了新内涵,探索了新道路,对其他城市创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是2006年12月1日我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时,复查验收组给出的评价。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不仅仅是一个荣誉,它折射的是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宁波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把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造福子孙后代、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民心工程。
其实,对宁波这样一个港口城市而言,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相当大。宁波虽是经济大市,但属能源小市,自有资源十分贫乏,目前我市99%以上的一次能源如煤炭、原油等都要从外部输入。从国家和我省对宁波的定位来看,我市作为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和重化工业基地,工业重型化趋势日益明显,目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67%,未来还将有一批大型重化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同时,我市能源基地和重化工业基地的定位,是服务于全省、全国发展的,比如国华宁海电厂、乌沙山电厂陆续投产和北仑电厂扩容后,将新增730万吨标准煤的能耗,将占全市能耗标准煤的近四分之一,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越来越有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反复强调的观点。为了留住绿水青山,市委、市政府一方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另一方面抓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很长时间以来,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逐渐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宁波与各地一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来自生态环境的威胁日益显现。在深刻反思后人们开始注意一种全面发展的崭新模式———建设生态市。为推进建设生态市战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任领导小组组长,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专题研究。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去年,市级财政安排生态和环保建设资金16.9亿元,深入推进“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建设。
蓝天工程方面,北仑电厂2号、3号两台机组脱硫装置投入运行,镇海电厂油改气发电项目2台机组完工,城市天然气工程稳步推进;碧水工程方面,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北仑岩东污水处理厂改造、镇海后海塘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等项目建设完成。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3.6%,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达80%以上;绿色工程方面,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3%,人均公绿面积达11.5平方米;洁静工程方面,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和回收处置网络、化工废物综合利用中心、北仑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站等项目建成投用,全市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2%,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9.8%,居副省级城市之首。
一系列的举措,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全省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中,宁波连续五年名列第一,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
节能降耗,更是没有退路。
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这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市长毛光烈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市节能大会上指出,节能降耗工作事关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创新,贯穿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场节能降耗的全民动员由此拉开序幕,出台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产品导向目录,政府出资近3亿元补贴企业积极开发和应用节能产品。同时,重点向六大领域“要能源”:工业是能耗最大的领域,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6.9%,成为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印染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全面展开;建筑实施节能65%的标准;交通运输各类机动车船的能效提高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农村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带头节能,优先选购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