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倾力让百姓享受发展成果。图为昨天,海曙区月湖街道原失业人员任怀芬(左一)到街道社会保障和救助站,感谢工作人员为她推荐岗位,并送上职介回访单。(胡建华许玉芬摄)
“民生工程”亮点纷呈
●新型社保制度相继推出,城镇企业职工“五大保险”实现体制上的全覆盖
●市六区就业和社保政策实现“同城待遇”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3.6%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筹措各类社会福利救济资金5.17亿元
●58.7万人次享受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开局之年看亮点
2006年11月1日,对于宁波的老百姓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宁波市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正式实施。那一天,市区各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提前一小时打开大门,翘首以待的老年居民涌进了服务大厅,为的是早早圆上他们的“劳保梦”。在现场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兴奋地说,11月1日,对于我市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来说,是个标志性的日子,随着社保大门向8万“无保”老人开启,宁波的养老保障大网已覆盖至城镇的所有人群,“养儿防老”传统的家庭供养方式成为过去时。
实现城镇养老保障全覆盖,只是2006年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的一个精彩乐章。市委、市政府推出的“民生工程”亮点纷呈: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型社保制度相继推出,城镇企业职工“五大保险”实现体制上的全覆盖;市六区就业和社保政策实现“同城待遇”;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率达7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3.6%,惠及全市361万农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筹措各类社会福利救济资金5.17亿元;义务教育迎来“免费时代”,58.7万人次接受了政府实施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显著改善的民生状况使社会更加和谐,百姓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
然而,要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并非易事。就业压力加大、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突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劳资纠纷居高不下、就医难看病贵尚未缓解、农民因病致贫问题突出……而解决这些难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奏响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新乐章,让市民和农民都处在同一片蓝天下。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巩固“民生之本”作为头等大事。
家住鼓楼街道苍水社区的徐杰权属单亲家庭,家有读初中的女儿,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也得供养,其本人又长期处于无业状态。去年,社区将他列入了“零就业家庭”援助对象,破例为他送上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让他当上了交通协警。当这位老实巴交的汉子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和新办的医保卡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然而,令徐杰权意想不到的是,这位“零就业家庭”成员之所以能得到特别的关照,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援助“零就业家庭”问题的高度重视。根据市委书记巴音朝鲁的指示精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专门对市辖五区“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情况进行了调查。2005年12月27日,巴音朝鲁在调查报告上作出批示:“请有关方面抓好落实,确保有就业愿望和有条件就业的失业人员实现充分就业。”市长毛光烈也作出了批示:“要落实责任制,争取2006年全面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场援助“零就业家庭”战役在2006年春天打响,并且圆满完成了任务。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从政策层面上实施城乡一体化;政府要千方百计给就职者找“饭碗”,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制造“饭碗”,并能挣饭吃;比较充分而稳定的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遵循这些原则,去年我市出台了新一轮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并且推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地缓解了就业矛盾中的突出问题。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富有说服力:去年政府共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4.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9万个,超额完成10万个的年度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31%。完成各类农民培训25万人左右,67.3万农民实现转移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