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中共奉化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1月19日 10:36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一、四年来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四年,是奉化发展史上很不平常的四年。我们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强台风频繁袭击等自然灾害和各种困难的考验,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两翻番五突破三提高”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奋发有为,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并相继获得了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教育强市、省级平安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称号,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技术评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从83位跃升至58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36位。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市委始终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法宝,努力引导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自觉把上级精神与奉化实际相结合,顺势应时调整完善领导经济社会工作的思路,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年”、“项目攻坚年”活动,强力推进选商引资、规模企业培育和技术改造,积极倡导科技创新和发展品牌经济,推动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坚持把生态保护与利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旅游经济和人居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支撑。切实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充分挖掘闲置杂地的发展潜力,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从加快融入宁波、接轨长三角和城乡一体化视角,积极筹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奉化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跨越式增长。 2006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45亿元,年均增长14.6%;财政收入17.6亿元,年均增长19.8%;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两翻番”奋斗目标四年基本完成。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71元,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1.8%和11%;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5亿元,年均增长23.6%。坚定不移狠抓选商引资,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强化考核和激励,选商引资取得突破性成果。四年共引进市外项目1128只,总投资61.5亿元,在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群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培育规模企业,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全市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总数由2002年的244家增至720多家,其中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由2002年的19家增至65家。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产业素质稳步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6家,“中国名牌”总数列宁波各县(市)区前茅。2006年全市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年均增长15%;外贸自营出口10.6亿美元,年均增长46.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连续四年列宁波各县(市)之首。

  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积极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建成万亩以上特色农产品基地2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水蜜桃、花卉等六大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7%。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旅游大开发,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三隐潭改造一期、商量岗景区等投入运营,溪口银凤锦江旅游度假村成为我市首家五星级旅游饭店,露天弥勒大佛、“峰景湾”度假小镇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溪口武岭广场地块完成拆迁和招拍,新建改建一批“农家乐”。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507万人次,年均增长13.1%;门票收入8700万元,年均增长16%。特色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紫汀花园、盛世桃源和阳光茗都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居住小区相继建成。金融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引进加贝超市等一批大中型连锁店,华信国际大酒店、商贸大厦投入使用,服务业向多领域拓展,商贸日趋繁荣。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区域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确立“一体两翼”、“南城北园”城市发展总体格局,努力拓展主城区框架,积极筹划东部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3个镇改建街道工作顺利完成,全市行政村从580个撤并为354个。全面推进城乡联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农村延伸。甬金高速、西环路一期开通,全省首条生态公路城区至溪口快速通道完成总投资额的75%,投资10亿元的“三高”连接线动工建设,甬台温铁路完成征迁进入全面施工,城区至莼湖快速通道工程设计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公铁衔接、“内联外畅”的骨架交通网初步形成;城区污水处理厂、邱家山水厂扩建、南浦输变电工程等项目顺利投产;县江开发区段、甬新河、红胜海塘续建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中心城区集聚功能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品位得到新的提升。克难攻坚完成新丰小区地块拆迁和招拍,南山路北段、公园路等城区中心街道景观工程全面完工,城市管理得到有效覆盖,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和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市经济开发区和江口、西坞、岳林等开发区块初具规模。着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亮丽、绿地、宁静、洁净”工程,重视保护亭下、横山两大水库水资源和象山港海洋环境,城区新增绿地33万平方米,连年荣获“浙江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优秀城市”称号。

  坚持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示范整治”工程,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力度,强调新农村建设因村制宜,量力而行,注重特色,典型引路。大规模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全面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推动村庄绿化,连片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莼湖至西坞、江口至溪口一带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效应明显。全市已建成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个,宁波市级12个。大力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投入2.5亿元修建297公里农村公路,实现全市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深入实施农民住房社区化建设,已建成农居房2323套,长汀村、倪家碶村等旧村改造项目和新浦、明化农居小区及袁岙、新建、金峨等农民住宅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力度,四年共整理土地14.2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2万亩。大力开展城区违法违规建房专项整治活动,土地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顺利完成全市延长山林承包期工作。稳步推进下山移民工程,完成山区梯度移民8527人,安置滩坑水库移民500人。全面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7.8万人次,1.17万人实现转岗转业,转岗就业率达71%。建立健全农村指导员制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35名企业家与258个村结对帮扶,农村“经济顾问”做法在宁波乃至全省起到了示范作用。

  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生态市“五城联创”活动,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滕头村荣膺全国首批文明村。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新建改建学校用房12.5万平方米,教育质量不断提升,2005年摘取高考宁波市文理科双桂冠。积极实施全国选才活动,培养引进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深入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万多人次,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参加总数达到1.3万人,全市享受低保人数从2002年底的2862人扩大到9640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有要求集中供养的参加率达100%,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家庭学生助学等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全面停征农业税,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35万多农民参加,占应参加人数的96.5%,参加率在全省领先。在宁波市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办法,千方百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改革文化体制,繁荣文化市场,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积极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人口与计生工作成效明显。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假治劣、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统计、档案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扎实开展“平安奉化”、“法治奉化”创建,民主程度和法治水平全面提升。市委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法治奉化”的决定》。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保障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发挥。积极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等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推进政法机构和政法队伍建设,强化依法治市,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切实抓好普法教育,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研究制定《关于建设“平安奉化”的决定》。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妥善解决信访重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有效转化和遏制“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扎实推进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对突发性、群体性矛盾的应急机制和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工作机制,建设村级综治室,强化群防群治。切实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力邦社区化管理模式受到多方好评,成为全国先进典型。2005年“平安奉化”建设经省考核达标,“平安镇(街道)”经宁波考核100%达标,四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全市社会治安情况总体良好,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坚持党管武装,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双拥”活动扎实开展,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老干部、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扎实有效。

  积极创新实践,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部署学习《党章》,创新“结对助教”等方法,着力构建永葆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改进领导方式,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顺利完成镇(街道)集中换届工作。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监督机制,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新的提高。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抓好“先锋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三村三联三扶”活动,探索实施农村工作“四项制度”、“公推直选”办法,顺利完成村两委会和村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工作,实行农村主要干部工薪制。全面抓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新建、改建村级办公楼78个,大大改善了村办公条件,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认真抓好社区、社团、机关、学校和其它领域的党建工作,党的基层基础不断巩固。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强化监督和检查,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在宁波市率先实施“中餐禁酒制”,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开展党内两个《条例》学习和“为民、务实、清廉”教育,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深化“三重一大”保廉工作,狠抓商业贿赂治理,建立镇(街道)检察联络室,积极开展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加大治本堵源力度,依法依纪查处各种腐败行为,有力促进了党风、政风、行风的好转。

  总之,这四年是奉化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显著,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团结最好的时期之一。这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奉化的生动实践,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离不开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界人士、人民解放军驻奉部队、武警官兵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奉化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奉化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四年来,我们切实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既立足于“好”,把宏观调控和资源环境约束所形成的“倒逼机制”自觉转化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在要素资源的集约与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上狠下功夫,使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态势,呈现出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又着眼于“快”,牢牢抓住奉化经济总量偏小、实力不强这个主要矛盾,实施了力度较大的工作措施和考核办法,选商引资成果显著,规模企业迅速壮大,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丰富发展内涵,注重发展特色,提高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的发展才能符合市情特点、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认准目标克难攻坚不停歇。四年来,我们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大力弘扬闯劲、拼劲和韧劲,在顺境时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困难时顽强拼搏、克难求进,时时自我加压,努力争先进位,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用发展的实绩实现干部群众认识上的统一。实践证明,发展需要闯劲,时代需要创新。这四年我们迎着宏观调控的新要求,依靠改革创新拓展发展空间,经受种种考验,取得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最好成绩。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要顺势而为,善于把上级决策和本地实际相结合;创新要智勇双全,率先发展必然率先碰到问题,勇气和智慧缺一不可;创新要以人为本,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只有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但创新工作思路,而且创新工作方法,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才能寻找出推进工作的新视角、新途径,实现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四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无论是制定促进发展的政策,还是出台深化改革的措施,始终把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特别是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注重对弱势群体实施社会帮扶,对困难群众提供有效救助,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践证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我们的政策措施只有顺应民意,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干部只有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才会有份量、有位置、有感召力。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营造和衷共济的团结氛围。四年来,市委立足全局的、整体的、长远的角度去谋划发展、思考问题、开展工作,着力探索“总揽不包揽、协调不取代”的领导方式,高度重视保护基层的工作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全力支持各级干部开展一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以发展论政绩,凭实干论高低,按结果论奖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持续发展,既要靠搞好接力,更要靠形成合力。奉化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我们牢固确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各级班子讲政治、讲团结,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广大干部敢于为发展担风险,勇于为发展尽责任,甘于为发展作贡献,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发展环境,成为引领奉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奉化经济尚处在数量扩张和实力积累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尚不够强,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面临的要素制约,尤其是土地瓶颈制约项目的实施与开发,影响依然明显。二是财政支付能力不强,制约着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投入力度,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和不平衡。三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增收的路子还不够宽,自主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快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困难不少。四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五是全社会文明程度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社会风气尚需改进,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依法实现利益诉求有待进一步规范。六是党的自身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当前形势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世界经济总体趋向活跃和开放,关联度日益紧密,贸易摩擦和争端趋向复杂多变,人民币升值趋势愈加明显。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将是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和谐社会建设进入基础建设阶段。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杭州湾大桥、甬台温铁路、象山港大桥的建设,宁波中心城市的迅速发展壮大,为我市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市经济在上一轮快速发展形成内生机制的基础上,引进落户的企业将进一步显现增长潜力,工业、旅游及基础设施大项目的实施,将显现强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奉化象山港区域保护与利用已实质性启动,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显露大好发展前景。经济规律、贸易趋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决定了下一时期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调整期。这个时期,发展较快地区率先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将更加突出,建设用地十分紧缺、可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缺乏的现状不会改变,土地管理更为严格的趋势不会改变,传统的粗放型扩张发展模式不再可行。主动适应宏观环境新变化,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以好促快”,努力扩大第三产业比重,既是自觉选择,也是环境使然。因此,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以新的思路领导经济工作,以新的办法破解困难和问题,发展的要求将更高,任务更艰巨。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八战略”、宁波市委“六大联动”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接轨宁波、融入宁波”战略和“生态立市”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著名旅游度假胜地和宁波最佳休闲人居胜地建设,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扎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加快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而努力奋斗。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财政收入力争在2006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2007年财政收入力争突破20亿元。

  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着力取得“五个重大进展”,实现“五个新的提升”:

  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有重大进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阶段性成效,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运行质量大幅度提高,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100家,其中年销售上亿元企业力争达到50家。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有重大进展。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和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基本实现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

  著名旅游度假胜地建设有重大进展。露天弥勒大佛主体工程2007年如期竣工,为建设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奠定扎实基础,形成弥勒圣地、名人故里、山水人文与海洋风情相得益彰的旅游新格局。

  宁波最佳休闲人居胜地建设有重大进展。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心城区及东西两翼中心镇功能与形象有新提升,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居民提供更多高档休闲居住区。

  奉化象山港区域保护与利用有重大进展。进一步强化“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理念,达到区域内环境污染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实现区域内海洋生态良性循环。基本完成红胜海塘的围垦与开发,临港工业与滨海旅游形成一定规模,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新农村建设水平有新提升。建立健全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保障和促进机制,公共财政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建设水平有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体系和城乡社区文化体育设施。

  民主法治水平有新提升。以建设“平安奉化”、“法治奉化”为载体,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提高市民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健全法治机制和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切实加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市民安居乐业。

  社会文明程度有新提升。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新提高,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新提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体系更加完善和合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公共交通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四个关系:一要把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资源、能源高消耗型向节约型、循环经济转变。科学发展,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科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速度,而是为了保证发展更快、更健康、更有特色、更有持续性。

  二要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发展的任务千头万绪,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发展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安定的生活。社会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一定与经济发展自觉保持同步,而是取决于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性,必须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持。

  三要把新型城市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做大做靓中心城区,积极发展中心镇和其它集镇,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集聚辐射作用。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这个工作重点,不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进。

  四要把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依靠创新创造去解决。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扩大开放,推进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技术、资金、管理等先进元素,有赖于新的体制和机制,也有赖于新的方法和思路,要眼睛向外拓空间、拓市场,跳出奉化发展奉化。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选商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全面提高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依靠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调高调优,集约节约利用要素资源,推进经济“内涵”式扩张。2007年,要努力完成“5个60”任务,即新增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0家,新开工总投资5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60只,新增设备投入2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60只,新增年销售增幅一倍以上或净增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0家,新增年实缴税金净增50万元以上企业60家。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不断增强骨干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争取电子、生物医药、造船、气动元件和服装等优势行业研发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强化对国内外重大专利、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提高工艺创新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品牌立市”战略,引导企业走自主品牌之路,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到品牌产业。加快引进、培养、集聚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技开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最大限度地形成有利于吸引、凝聚和造就创新人才的社会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企业管理机制创新。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建成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家,新增“中国名牌”、“驰名商标”8个。<08:57>

  胡谟敦:着力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扶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效应。更加注重做大做强现有中小企业,加大高科技、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力度,快速壮大优势企业群体。坚持传统产业高新化与高新产业规模化并重,引导企业研发创新和增加技改投入,加快服装服饰、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和基础装备更新步伐,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发展壮大行业优势企业,提高气动元件、厨具等产业趋同的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水平,着力塑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动力的产业集群,形成龙头与集群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相互参股,优化股权结构,不断实现资本扩张。

  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重视引导市外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积极拓展市经济开发区,实行扩容升级,一区多园,整合提升镇(街道)产业小区,积极探索靠山开发工业区块的新路子,构建企业集聚发展平台。改进选商引资的思路和办法,积极倡导产业引资、产权引资,鼓励以外引外、以民引外,有选择地引进产业带动强、技术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资源消耗少的市外合作项目,增进与国际国内高端企业的合资合作,努力做到引进资金同引进技术、管理并重,引进项目同研发、服务、销售并重。善于用经济手段生财聚财,引导鼓励企业在奉化设立地区总部、销售窗口,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实现外贸出口由创汇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从奉化经济向“奉化人经济”拓展。

  着力加强要素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腾笼换业”、转产转业,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用高产出产业取代低产出产业,依靠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推进要素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挖掘奉化象山港岸线资源利用潜力,大力发展新型临港工业。完善项目评审筛选机制,积极推广和严格执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标准,重点支持发展消耗低、产出大、附加值高的企业和项目,坚决舍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强土地综合执法,积极盘活闲置土地,鼓励企业建造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严格控制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行科学调度和有序用电,形成要素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日常管理机制。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农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山清水秀、依山傍海的生态资源优势是奉化做优一产、做强三产的重要依托和潜力所在。注重个性特色,坚持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地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扎实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继续推进主导特色农产品优化升级,培育精品水蜜桃、名贵花木、无性系茶叶、反季节竹笋、生物蝇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积极发展城郊型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海洋农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技术研究,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近郊农村要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和城市工商业,山区、平原农村要努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到2011年,力争建成10个宁波市级特色农产品基地、10家年销售上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0大名牌农产品和1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成为全省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切实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扎实推进著名旅游度假胜地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效应,顺应休闲旅游方兴未艾的趋势,推动旅游业由溪口向市域范围拓展,由山水人文为主向海洋休闲拓展,实现观光旅游向综合性度假旅游的转变。进一步改造提升溪口风景区,积极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依托“弥勒圣地、名人故里”的深厚人文底蕴,推进西部区域的山水人文等景观建设,加快露天弥勒大佛、溪口武岭广场地块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弥勒文化的产业化步伐。加快开发中心城区弥勒文化遗产,丰富滕头景区内涵。加快打造滨海休闲度假区,发挥东部山海相映资源优势,兴起东部休闲旅游开发新高潮,积极推进“峰景湾”度假小镇、悬山岛等一批滨海旅游度假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着力打造东部“曲岸滨海度假区”,形成我市旅游业东中西联动、山海并举的发展新态势。积极发展具有浓厚农家生活情趣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农家乐”项目,实现景区与“农家乐”和谐共生,互动发展。着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投入的市场配置旅游资源新机制,完善旅游集散配套设施和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准,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市场的地区间合作,加强旅游策划和营销,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旅游经济收入较快增长。

  扎实推进宁波最佳休闲人居胜地建设。立足山水和滨海特色,以生态奉化引领休闲人居胜地建设。顺应宁波大都市高档休闲居住郊区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山青水秀的资源优势和毗邻宁波市区的区位优势,努力在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两侧低山缓坡和东部奉化象山港畔面海南坡,开发面向都市居民的山水型和滨海型高档休闲住宅。坚持错位发展战略,抓紧搞好生态休闲居住区的规划编制工作。高起点、高标准推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休闲景观房,推动休闲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工业化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视引进发展物流企业,拓展海运、铁路等运输服务业,完善联运网络,培育运输市场,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助推制造业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产业升级。调整优化传统商贸业,培育连锁超市、便利店,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加快太平洋商城和新丰小区商贸区块建设。进一步抓好特色商业街区、综合和专业市场建设,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大力拓展社区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服务实体,发展家政等便民服务,不断增强城市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力。

  (三)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优化新一轮发展平台

  围绕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这一目标,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着力构筑环境友好、特色鲜明、产业发达、功能完善、城乡联动的城市体系,努力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力。2007年,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交付使用,“三高”连接线、新丰小区地块、南山路中段商业街改造等项目建设如期推进。

  加快生态市建设。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把生态优先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市的要求,严把项目准入关和建设环评关,整治工业污染和面源污染,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等城乡环保设施,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巩固亭下、横山两大水库上游水环境治理成果,重视保护遗迹、溪流、森林等各类风景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封山育林,抓好交通干线两侧的生态防护林带建设。进一步推进生态镇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市、镇(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形成上下衔接、行为规范、调控有力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市容环境整洁,城市环境美化,物业管理强化,城市环境质量继续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加快提升城市功能。按照城市性质定位和“一体两翼”、“南城北园”城市发展格局,抓住中心城区已纳入宁波都市圈的历史性机遇,修编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功能区专项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构筑“内联外畅”的铁路、公路和水路三位一体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三高”连接线、甬台温铁路、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城区至莼湖快速通道、铁路客货奉化场站和农村联网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互动,提升中心城区,推进新丰小区地块、南山路中段商业街改造以及仁湖公园等城建大项目。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健全工业园区运作机制,强化对工业布局的引导和调控,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市经济开发区和江口、西坞、岳林等开发区块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提升,推进“以园兴城”。坚持中心城区与中心镇建设互动,加大溪口、莼湖两个特色中心镇建设力度,着力提升莼湖镇城建水平,推进一般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全面加强对违法违规无序建房的治理和整顿。强化项目包装和前期工作,创新投融资体制,推进市政设施等可经营资源的深度开发,实现城市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科学有序、量力而行办好政府实事工程。

  加快奉化象山港区域的保护与利用。奉化象山港区域环结东部滨海经济区,是我市一块“风水宝地”,发展前景十分美好。要牢固确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加大海洋资源综合保护力度,以生态经济为导向,以生态经济型港湾和现代海洋产业基地为目标,制定完善区域规划,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规划建设沿港公路和供电、供排水系统。坚持大项目优先,强化精品意识,倍加珍惜背山面海的稀缺资源,宁精勿滥,宁留勿用,高标准开发建设旅游休闲人居项目和港口物流、造船等临港产业,推动重点功能区块建设。突出莼湖、裘村、松岙沿海三镇在加快奉化象山港区域保护与利用中的前沿阵地作用,把沿海三镇建设成为滨海新兴城镇。

  四、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提高民生幸福指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全面构建、不断推进的过程。我们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循序渐进,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更加关注人的全面进步。

  (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的作用。加强村庄布点规划的控制引导,加快编制中心村、行政保留村的村庄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运行机制和城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力度,深化农村“经济顾问”制度,最大程度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完善农民急需的供水、交通、卫生、商贸、通讯等基础设施,普及、提升农村连锁“放心店”,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城区水厂管网延伸等办法提高农村供水能力,着力解决沿海地区季节性缺水问题。深化扩面,连片推进,进一步深入实施“示范整治”工程,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体现个性特色的前提下,稳步实施旧村改造和农居小区建设,积极引导山区人口向城区和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就业技能和生产技术培训,培育更多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和农民分工分业形势的新型农民。大力弘扬优良乡风,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社会新风尚。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切实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二)增强思想道德力量,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全市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认识、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励全市人民更加热爱奉化、更有信心发展奉化,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稳步推进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和谐创建活动,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塑造人文精神,崇尚诚实守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奋发进取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支撑和引领全市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挖掘、保护、抢救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努力传承奉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文化元素更多地渗透到产业和产品中,提升文化生产力。重视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利用,加快数字化电视改造,建成一批展示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推进广场文化建设,繁荣群众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方针,提高舆论引导对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推动进步的作用。

  (三)切实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人才、知识和资本等要素的有效结合,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普网络,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普及,全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省级教育强市创建成果,深化教育改革,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合理调整教育结构,拓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高度关注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和“城乡健康促进工程”,重点加快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四)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作为把握大局、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让广大群众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体系,加强对失地、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和服务,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00人以上。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保障体系,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险合一”的参保率,不断完善城镇养老制度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关爱城乡困难群体。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稳步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按照新型城市化要求,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服务和管理体制,有效提供安全警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福利性、公益性公共产品。

  (五)深化“平安奉化”和“法治奉化”建设,促进社会安定有序深入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加强信访工作,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依法办事,重视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和推广力邦社区化管理模式,加强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文化交流与认同,扩大外来人口在居住地的政治和社会参与,促进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努力塑造诚信、文明的新奉化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加强群众性社会防范教育,加快治安防控技术工程建设,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基层平安创建联动机制,加强镇(街道)、村(社区)综治机构建设,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平台。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防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侵害,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灾害。加强市场督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积极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切实维护司法权威和公平正义。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全面推进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人民防空等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五、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早日建成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开启奉化发展新征程,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必须以党的领导作保证,更加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创出区域党建工作新特色,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进一步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党委(党组)中心组的载体作用和党校培训教育的阵地作用,不断掀起理论学习新高潮。深入创建“和谐型、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注重引导全体党员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强发展信心,勇谋突破之策,力行创新之举,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表率作用。

  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高度重视、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协调,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健全干部选任和优胜劣汰机制,突出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充分履行职责。扎实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增进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重视民族宗教、对台工作,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加强党对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老干部工作,更好地从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上关心照顾老干部。

  认真贯彻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意识。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稳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广泛的民主权利。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以“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为载体,不断深化“三村三联三扶”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指导员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农村工作“四项制度”,继续大力推行“公推直选”办法,努力形成一支“发展有方、治村有力、群众拥护”的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切实保障村党组织在村级各种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认真落实“三真”要求,抓好关爱基层的“实事工程”。集中社会各方力量,深入开展以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运行机制规范化、为民服务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建设,进一步发挥村级阵地作用,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积极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促进区域党建工作新提升。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企业党组织设置和管理制度,改进活动方式,构建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党建工作方法,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继续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深入开展“一区三定”和“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积极搭建党员作用发挥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党员发展、评议和退出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等群体的管理,充分激发党员队伍整体活力。

  (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自觉遵循“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深入推进“阳光工程”和“效能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学习贯彻好《党章》落实到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各级机关要全力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尽责尽职。广大党员干部要一门心思干事业,沉下身去抓落实,敢闯敢试善创造,带动全市形成人人恪尽职守、认真做事、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注重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操作、在监督下运行,旗帜鲜明地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加大纠风力度,坚决铲除腐败现象。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宣扬勤政廉政典型,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掌握政策,注意把改革探索中的问题、工作中的失误与违法违纪、腐败现象区别开来,保护好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三书两制度一办法”和“三谈一述”制度,强化责任考核,加大问责力度,巩固和发展全党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廉政观,真正做到党风纯正、政风清廉、作风务实,向党和人民交出干事创业和清正廉洁两份合格答卷,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同志们,今日奉化大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繁荣,处处呈现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置身于这样伟大的时代,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都有一种激昂的心情和共同的心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在全面推进奉化现代化建设中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责任!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加快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而努力奋斗!

稿源:  编辑: 赖小惠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中国土地增值税清算风暴
星巴克风波
李咏惹怒网友
关注2007春运
话说春晚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