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0日上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病在北京逝世。消息一传出,即刻占据各大网站头条。传媒蜂拥而至,曲艺名人奔赴医院,悼念博客层出不穷……
“他是新中国相声的代表人物、相声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网上的“马季生平”如此评价。
“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马老的离世引来这样大量广泛的关注,足以说明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他的弟子姜昆说。
“我是听着马季老师的相声长大的,在笑声里成长起来的。我们会永远记得这样一个给人们带来无数笑声的相声演员……”一位喜欢马季的网友说。
“马季,呃,听说过,但没有什么印象。”忙着下载热门剧《越狱》的“80后”说。
有人感慨说,马季走了,一个相声的时代也结束了。马季的一生,几乎是新中国相声艺术兴衰的见证史。
马季自己曾如此总结:“我这辈子和相声是分不开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林蔚
他是歌颂型相声的开创者,却说是歌颂是讽刺甭去谈它
1956年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的马季,从相声演员生涯初期,就是个高起点的“幸运儿”。他师从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宝全,几个名家教一个弟子。业界评价认为,马季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而他自己也曾表示:“之所以马季能成功,原因就是在每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我都用新相声来表现。”
脍炙人口的《打电话》,就是1961年马季根据当时社会真实状况加以即兴发挥创作的。“干嘛,你们也等着打电话呢,上那边打去,坐汽车三站。”台下观众笑倒一片。
而马季的功绩之一,则被认为是歌颂型相声的开创者,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相声的本质是讽刺,马季将中国的相声带到了另一个天地。”文化评论者潘采夫表示。
马季曾统计过,他50年创作了大约300段相声,里头将近一半属于歌颂型。
歌颂型相声自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有老前辈称,说了几十年了,没听说过什么歌颂相声。还有人说,讽刺是相声的本质,歌颂了,那还能是相声嘛?
马季的歌颂型作品也是褒贬不一,既有《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影响较大的佳作,也有《战歌嘹亮》之类“犯政治错误”的作品。
马季不爱谈这个,“我当相声去说,群众也接受了,并且也乐了,你说它不是相声是什么?是歌颂是讽刺甭去谈它了,就是努力地大家去创作,繁荣相声创作,满足观众的要求,是不是这样?”
但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马季的歌颂型相声,使得相声的一脉香火在“文革”期间得以保全和延续。马季的《友谊颂》、《高原彩虹》、《海燕》等,不仅使老百姓在样板戏之外可以难得地开怀大笑,更吸引年轻人热爱上了相声艺术。
“文革”之后的十多年,是相声艺术的兴旺期,也是马季的创作高峰期。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宇宙牌香烟》,是马季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部讽刺当时不良商家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且夸大其词的作品,通过马季诙谐自如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热爱,被认为是当年春晚的经典之作。
“最爱听他的《宇宙牌香烟》,好玩!”33岁的传媒工作者王芳说。王芳至今仍记得那段经典台词:“同志们,有个事儿我跟大伙说说。我是宇宙卷烟厂的,我想给大伙推荐一种新型香烟……我们这个宇宙香烟准备卖给美国、日本、英国、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地图上有的我们全卖。人家买不买就是另外的问题儿咧。”
“针砭时弊,马季很多作品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象创作的,所以大家都喜欢听,也会笑,不像现在的一些相声,听了感觉不知所云。”王芳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五官争功》和《一仆二主》两段群口相声,又为断档多年的群口相声注入了新鲜血液。《五官争功》也是网站调查中,观众最喜欢的马季作品之一。
“贴近生活,就是放到现在都不过时,听了还想笑呢。”65岁的退休工人孙大妈说,儿子经常给她买点曲艺的CD,孙大妈在家带孙女的时候,也喜欢放马季、姜昆的相声,哈哈乐一阵。
他为相声奔波劳碌,惹来争议不断,但最终赢得尊重
“我已经65岁啦,艺术上这叫成熟期,不但要继续为大家表演,而且我还有一个重任,要培养徒弟啊……带了不少徒弟,姜昆、冯巩、刘伟都是我徒弟。”相声《训徒》的开场一段,是马季相声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
“马季和他的弟子们如姜昆、冯巩等,对‘文革’后相声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潘采夫认为。姜昆、冯巩、赵炎……中国相声兴旺期的几个大腕儿,多在马季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有人说,“别人收徒弟,大都是坐在家里等徒弟上门儿,或经人介绍或慕名而来;而马季是主动出击,满世界搜寻人才,发现人才。”
马季对弟子关爱之切,从失败的“拯救大熊猫行动”可见一斑。弟子刘伟陷入艺术低潮,为了鼓励刘伟重塑自信,马季很冲动、很仓促地决定,让刘伟以相声《送别》上1989年春晚,并亲自为其捧哏。但这次代号为“拯救大熊猫行动”,最终为作品硬伤、格调不高而失败,反使得马季落入“晚节不保”的非议之中。
近十年来,马季逐渐退出舞台,把重心转移到人才培养上,他为相声事业未雨绸缪,奔波劳碌。然而与此同时,相声艺术却持续地走下坡路,马季也惹来不少争议。
2000年的“牛马之争”是当时颇为轰动的一个事件。有媒体称,马季在公开场合表示:“牛群当县长时我们就觉得他不务正业。”牛群也反指马季老糊涂。2004年,“牛马之争”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有媒体称,马季暗示相声题材贺岁片《笑里逃生》影射牛群裸捐,争论四起。
马季后来在电视采访中表示,牛群当县长后,“我出于对相声的考虑,因为大家都觉得相声在走下坡,相声正需要有识之士挺起身来,领导大家往前冲。我说他怎么当县长去了?这是不务正业啊!我绝对是爱护才这样说的。”而“影射”一事,也被证明是媒体炒作。
2004年,关于相声“堂会”重现京城,马季与常宝华又因此发生争论。堂会到底是文化需要还是一种复古,是剥削阶级的产物还是人民大众都能享受的演出形式?马季力挺“堂会”是件好事,“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大舞台不见得就适合每一个演员。堂会这种小型聚会的形式会给演员很多发挥余地,尤其对于相声来说是特别合适的场所,有即兴的成分,对演员来说可以锻炼你的真能耐。具体到称呼问题,我觉得只要群众喜爱,也没什么,那时候侯宝林、梅兰芳等艺术家都走过堂会。如果有那么100多人的场所,大家喝着茶,听着相声乐呵一下,不是挺好的吗?”
2006年相声大赛中,当红的德云社宣布退出,被媒体认为是对相声界门派不满,马季也惹上了徇私打高分的争议,再度卷入媒体热议的漩涡。
但所有的争论都只围绕着相声而生。马季在电视采访中淡然表示:“没有这些误会,没有这些谣言,那不叫社会。”
“我喜欢马季,他应该算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了吧,没有什么绯闻,也不炒作。”37岁的银行职员李志星说。这应该是很多观众的共同心声。在关于“马季最可贵的是什么?”的调查中,“艺术家的风范和艺德”获得了高比例的票选,仅次于榜首的“为中国相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非著名相声演员红了,著名相声演员甘愿低调下去
2006年,“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红遍大江南北。多数“80后”因为郭德纲而重新走进相声剧场。而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却已经淡出舞台,对于30岁以上的人来说,他是曾经的笑声回忆,对30岁以下的人来说,“马季”只是一个关于相声的某个阶段的符号,甚至有的人都不曾听说过。
“我是因为看到网上新闻才去搜索马季的相声视频的。”20岁的大学生徐愿说,他知道郭德纲,但马季只听说过名字。“不过看了下视频,还是挺好玩的。”
而马季对自己的淡出,早有决定,也泰然处之。他几次声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办一个相声学校,在为相声事业培育新人方面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不会真正复出了,我希望多做一些育人的工作。更多的机会,应该留给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