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在一片“和”声中,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九大目标和任务清晰地勾勒出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到2020年构建一个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是此次会议给出的郑重承诺。
社会和谐,无疑是万众企愿。“和合故能谐”,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为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先圣孔子早就有云“君子和而不同”,老子则坚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义。
到了近代,洪秀全、康有为等都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憧憬。然而,那时的和谐只能停留在理想的生存视野和空想的思维层面,脱离现实使其永远只能成其为理论而不能进入实践。
现在,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已经由初期的理念进入了实施时期。何为和谐社会?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给出的新答案,勾勒出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定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晰、丰富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为其落实提供了更可行、更具体的方案。
从理念的追求到路径的明晰,再到具体的实操,和谐社会已不再是意识形态的理想召唤,而是社会建设的具体指引和奋斗目标。
如何落实?《周礼》说,“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要想通向和谐,既要有“心系人民利益”的制度建设,也要有公平正义的治理思维。
无可否认,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公报》就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因而,要想构建和谐,就要敢于正视“不和谐”。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的扩大,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特殊利益集团的衍生,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凡此种种不和谐的因素,都应尽力去化解。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
在和谐社会中,公平公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着力于民生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6大制度建设,为公平公正提供了根本保证。事实上,梳理近期的公众导向,就可以发现对不和谐现象的制度清除已然初现。从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到对特殊利益集团的强势声讨,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到国企不再独享利润的出台,所有这些都在传递着一种力求和谐治国、和谐共享的制度关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谐要义正在于此。
和谐社会的最终彼岸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和发展,不和谐的音符终究要在通向和谐的路途中逐步消除。条条大道通罗马,九大路径通和谐。现在,和谐与幸福,不再是虚幻的东西,而是科学的纲领,量化的指标。我们不仅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且有了实现目标的路径。我们要万众一心,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美好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