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宁波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9月06日 17:17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结合今后五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开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化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通过观念创新、政策创先、机制创活、载体创特、服务创优,有效提升了整体人才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促进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截止2005年底,我市人才总量已达48.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36万人,高技能人才3万人。拥有两院院士11名,博士、博士后700余名,硕士5800余名,高级职称人才17000余名,全市拥有包括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省市突贡专家、省市政府重奖专家、进入国家省人才工程培养序列的高级专家和正高职称专家在内的一流专家队伍1200余名。宁波被评为全国求职最容易的14个大中城市之一,人才科技贡献率达50.3%,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13位。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才工作存在着人才总体状况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创业平台还不够宽,人才国际化水平还不高,人才环境还不够优化等问题和不足,我市今后五年人才工作面临着亟需创新、整合、完善、优化、提升等重要任务。

  (二)面临形势

  展望未来,我市人才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使人才工作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重点,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任务,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推进和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的进一步确立,对人才、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才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宁波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化实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使宁波人才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宁波整体发展正处于从以资源、资本驱动为主快速转向以技术、知识、人才驱动为主的转型发展阶段,市场机制、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和宏观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迫切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迫切要求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

  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

  (一)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载体平台、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开发能力为基本思路,以急需紧缺人才开发为突破口,有效带动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迈上新台阶,扎实推进人才开放港、自由港和创业港建设,加快构筑长江三角洲南翼人才高地,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发展要遵循“引培并举、紧缺先行,优化环境、整体推进”的指导方针。打造人才工作新品牌,以我市急需的研发型、国际商贸、高技能、服务业、企业家、社科类六大领域紧缺人才开发为重点,加强载体平台整合和建设,增强人才的集聚效应和培养效益。营造人才发展新优势,强化公共服务,拓展市场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加大人才奖励资助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构建人才开发新体系,创新行政管理,建立科技、教育、劳动保障、人事部门之间互相贯通、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协调运行机制和有效推进机制,形成人才开发的强大合力,带动高新技术、高等教育、高素质人才三者良性互动。

  (三)人才发展的具体目标

  至2010年,把我市建设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优势城市,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高地之一,基本实现人才开放港、自由港、创业港的建设目标。

  ——人才规模目标。到2010年,全市按现行统计口径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年均增长10%以上,每万人口人才数为13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达到80万人,年均增长15%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55万人,年均增长9%以上,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900人以上。人才拥有率力争达到国内大城市的先进水平。

  ——人才结构目标。人才职称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调整为6:36:58;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第一、二、三产业人才比重调整为0.7:35:64.3;人才的年龄结构得到有效改善,45周岁以下的人才比重达到85%以上。

  ——人才素质目标。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比重达到85%以上;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达到6%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党政干部比例90%以上,其中本科以上的比重达到60%;每万名职工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300人以上;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比例达到80%以上。

  ——人才引进目标。平均每年引进各类人才4万人以上,年增长率10%以上;平均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000名,年增长率10%以上;年新集聚留学人员达到200名,年新集聚外籍专家200人以上。

  ——人才培养目标。本市各类大中专院校培养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左右,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4万人,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5000名;每年培训高层次人才1500名、各类紧缺人才15000名、农村实用人才9万人次;新增就业人员中,大专学历以下人员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紧缺人才倍增目标。全市拥有高层次一流专家人才(包括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省市突贡专家、省市政府重奖专家、正高职称专家)2500名,直接为宁波服务的两院院士和省特级专家25名,其中正式引进和自主培养两院院士以及入选省级特级专家力争达到2名以上。为甬服务海外留学人才1500人以上,博士、博士后1500名,硕士15000名以上,高级职称人才3.5万名以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6万人,高技能人才6万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5000名。各类紧缺人文社科人才增长一倍以上。——人才国际化发展目标。加大人才国际化交流力度,每年召开国际化论坛20次以上,每年出国(境)参加各类人才培训考察和留学的人员达到3000名;加快人才国际化平台建设,海外引才引智基地达到6-8个;完善人才国际化服务设施,国际化医院、国际化学校、国际化人居等基本满足国际化需求;提升人才国际化素质水准,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各类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0%以上。

  ——人才“三港”建设目标。加快人才“开放港”建设,基本形成兼容并蓄、广聚博纳的开放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务实高效、诚信规范的市场机制;加快人才“自由港”建设,基本实现人才不分性质、不限地域、不拘身份、不论形式的自主和自由流动,畅通人才人事相宜和来去自由的绿色通道;加快人才“创业港”建设,基本做到一切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创业愿望得到尊重、创业活动得到支持、创业才能得到发挥、创业成果得到肯定,把宁波建设成为优秀人才向往之地、汇聚之海、成功之所的人才开放港、自由港和创业港。

  三、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搭建人才创业平台

  加快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形成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创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市科技园区为基础,合理规划,创新机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建设宁波研发园区,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各类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的集聚;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园、精密机械园、生物化工园和科技企业园四大高科技专业园区;保税区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软件园和半导体光电科技园四大科技园区;大榭开发区重点建设创业基地、中试基地、科研基地。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增强人才的集聚力和承载力。根据宁波重点产业发展导向,鼓励企业积极争创高新技术企业,对新创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市级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给予优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点研发项目给予相应的研发补助;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重点实施“春苗计划”和“科技创业之星计划”,种子资金择优支持“苗子”项目,对投资“科技创业之星计划项目”的企业给予补助,全市建成1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提升人才竞争力。积极支持企业、行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全市建成10个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00家省级研发机构,10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0家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20个博士后工作站。

  2、拓展人才引进渠道

  提升引才活动载体效能。创办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活动,以“广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博纳高科技创新成果”为主题,以引人才、引智力、引技术、引项目、引机构、引理念为主要方式,精心打造人才开发的综合载体和品牌平台,使之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成果交流的盛会。继续办好以引进学生资源为主的“毕洽会”、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为主的“浙才会”、以引进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技会”和以引进专业人才为主的“专洽会”,继续推进“甬江学者”引进计划,针对领军人才引进制定特殊政策,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突出重点,创新方式,提高引才成效。

  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大力建设和充分运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科技研发机构、研究生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等柔性引才特色载体,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和首席政府顾问制度,着重引进一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内外一流人才,特聘作为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以及政府高级顾问,实现柔性引才的重大突破。鼓励高层次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来甬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等服务,支持各用人单位短期引进国(境)外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岗位聘用、技术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以及人才租赁、技术入股、技术引进、课题招标等灵活方式引才引智。加大柔性引才扶持力度,在分配激励、经费资助、法律保障等方面享受现有人才同等待遇,进一步降低用人单位柔性引才成本,努力实现柔性引才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加快网上市场发展。加强网上市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人才信息网和数据库,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程度,实现内部多网合一,扩大外部联网区域,促进人才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创建宽领域、多渠道的网上人才交流平台。积极开发网上远程招聘、异地培训、兼职市场等网上市场新型服务项目,加快形成内容丰富、手段新颖、管理科学的网上市场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网上大型招聘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区域性的网上招聘会,充分发挥网上市场容量大、影响广、不限时空的优点,使网上市场逐渐成为引才引智的主渠道。

  推进海外人才开发。充分发挥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宁波市场、中国宁波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国外专家智力引进办公室和国外引才引智基地的作用,完善运作机制,强化开发功能,丰富工作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信息丰富、反应灵敏、运作高效的工作网络,使之成为引进国外专家智力和海外留学人才的重要窗口和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充分发挥我市三个留学生创业园和各类开发园区的集聚优势,拓宽国际视野,加大开发力度,实现海外留学人才5年倍增目标。大力优化海外人才创业环境,完善鼓励海外人才来甬服务的优惠政策,疏通以留学人员创办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资渠道,用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加大对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奖励力度。

  3、健全人才市场体系

  加快人才市场创新发展。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原则,推动政府所属人才市场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拓展市场功能。加快人才市场专业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人才等专项服务功能;加快人才市场高端服务功能建设,鼓励发展人才猎头、素质测评、职业培训、人才诚信等高技术含量的个性化人才服务项目,实现由粗放型的单一的事务性服务向精细型的高端的智能性服务转变。有序开放社会人才中介市场,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人才中介强强联合,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引导形成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竞争合作、优势互补的人才市场发展格局。

  促进人才市场内外贯通。充分发挥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辐射和集聚作用,强化与国家级和重点城市人才市场的横向联系,深化与县(市)区人才市场的纵向合作,形成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合作有序、共同发展的新型一体化模式。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各种人才资源市场的贯通,完备市场配置信息,提升人才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融会贯通模式,推动人才资源开发与生产要素提供之间匹配发展、协调进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各类人才的市场需求。

  健全人才市场管理机制。根据《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制定境外人才中介机构进入我市的管理细则。人事、劳动、工商等部门要加强人才市场管理、监督和执法检查。健全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培训,强化考核,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筹建宁波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制定人才市场行业规范,强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加快形成机构健全、规章完备、发展自律、有效监管的人才市场管理格局,大力营造公开公正、竞争有序、诚信规范的良好市场环境。

  (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增强人才培育能力

  1、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办学模式,完善高教园区功能,促进国际交流,建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健全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初步构建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有效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加大重点学科和培养基地建设。明确建设目标,实施重点倾斜,加大对部级、省级、市级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实现重点学科建设和紧缺专业设置的快速发展。全市建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10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基本建成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有机沟通的10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地方主导支柱产业发展,提升人才资源配置能力。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按照“创新型学校”建设要求,建成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创新型的高校和职业学校。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合作,高校和职业学校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高校教育资源要向企业全面开放,各类要素市场要积极引进校园,继续推进高校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兼职制度。创新教育科研管理方式,设立专门的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性协作网络,每年组织举行高校和职业学校科研成果发布会,畅通校企之间科研成果交流对接渠道,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推进教育发展模式的转换和创新,为企业工艺改进、产品更新和结构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2、有效实施人才培养重点工程大力培养紧缺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实施“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推进“4321人才工程”,在调整补充、扩大规模、提升层次的基础上,加大资助力度,强化动态考核,突出抓好第一层次40名人选培养工作,加快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滚动发展。继续实施“双百深造工程”,每年选送100名优秀人才赴国(境)外深造培养,选送100名优秀人才赴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大力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大力培养紧缺国际贸易和商务人才。实施“万名涉外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完成每年2000名中高级外语、国际经贸、WTO事务等紧缺涉外人才的培养任务。实施“百名高级访问学者交流计划”,每年选拔20名优秀人才赴国外访问交流,了解掌握国际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大力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实施“万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重点中职学校为依托,以企业技术培训基地为核心,大力开展紧缺岗位高级技能培训项目,每年培训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启动“百名首席工人培养计划”,每年评选20名首席工人,实施重点培养。

  大力培养紧缺服务业人才。实施“万名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根据宁波确定的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会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房地产业、公共服务等十大服务业重点领域,每年开发10个以上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项目,每年培养获得各类资格证书的服务业人才2000名以上。

  大力培养紧缺企业家人才。实施“百千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拔组织300名中高层经营管理者赴国内外深造进修,每年组织完成3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轮训,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绩效的优秀企业家。

  大力培养紧缺人文社科人才。继续推进“六个一批”宣传文化人才工程和“名师工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文社科人才进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深造进修,加快培养大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艺术尖子、骨干教师和社科人才。

  大力培养紧缺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大力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培养一批农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重点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3、建立完善社会化培训机制

  扶持社会培训机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积极创办各类社会化培训机构,吸引国内外知名职业培训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贯彻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范各类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培训机构的发展,鼓励培训机构导入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引导培训机构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培训合作,优化整合和做大做强人才教育培训市场,构建多渠道、多种类、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教育培训新格局。

  突出企业人才培训主体地位。人才教育培训要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鼓励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现状和趋势,主动加强与相关院校、各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引导企业树立人才资本新观念,积极开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根据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加强对一线技术工人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

  强化社会培训各项保障。建立经费投入保证机制,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要确保每年人才培养重点工程的实施。认真执行《宁波市职业教育条例》,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确保用于职工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建立劳动预备制度教育专项资金,以全市未升学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和失业社会青年为主要对象,组织开展半年至1年的劳动预备教育,扩大技能人才后备来源。政府对培养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项目和培训机构,在师资建设、设备投入、培训补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三)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创新人才选用机制

  1、创新人才评价管理机制

  完善党政人才评价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逐步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包括基本素质、岗位胜任能力、使用意向在内的党政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建立企业经营人才评价体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组建企业经营人才评价机构,建立企业经营人才评价指标,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业绩档案,重点强化绩效评价。

  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价值标准要突出实绩。重点研究解决在本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以及户籍、人事档案等在外地而在本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问题。创新高级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调动高级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推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按照《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规定,重点探索建立公务员岗位能力证书制度,明确不同行业、专业以及不同级别公务员应具备的任职能力。倡导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企业经营人才职业资格制度,以企业经营人才评价体系为基础,逐步健全企业经营人才的资格序列。有效引进、建立和推广企事业单位岗位资格证书,逐步形成科学的岗位资格证书分类体系,强化对人才的评价管理。积极推行技术工种就业准入制度,逐步做到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依据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

  2、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全面强化机关事业人员考录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和国家人事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我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体检、录用等内容的针对性措施和实施办法,切实保障和提升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制度。及时调整充实后备干部名单,保持合适的数量和梯次。采取民主推荐与组织推荐、考察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定期选拔后备干部。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管理与培养,通过基层锻炼、外地挂职、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水平。

  逐步推行政府特聘人员制度。加强对政府特聘工作的专题调研,针对政府部门特殊专业的需求,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可以试行特别聘用的方式招聘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部门专业化管理水平。

  探索企业经营人才选用机制。疏通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人才的交流渠道,实现经营管理人才的身份职业化、配置市场化、素质现代化。理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关系,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和任期制,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

  3、健全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创新党政人才激励约束机制。深化以能力绩效为取向、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市委有关破格提拔和越级提拔的实施办法,鼓励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完善党政机关附加津贴制度和奖金制度,逐步突出绩效奖金的激励作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畅通党政人才“出口”。

  完善事业单位竞争激励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实现收入分配向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倾斜。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开展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方面的立法调研,进一步规范指导聘用制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探索建立管理技能、技术专利等要素入股的新办法。改革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鼓励企业构建以年薪制、期股、期权等多种形式的分配体系,有效激发企业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人才发展的保障体系

  1、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统筹抓好人才工作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抓好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抓好各部门资源和力量的协调整合,抓好人才整体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抓好高层次紧缺人才队伍的建设,抓好人才工作机构和人才工作队伍建设。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工作专家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对人才工作的咨询和指导作用。建立人才工作开发联动机制,提高人才开发效能,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建立人才工作资源整合机制,加强与全国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和重点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境外合作,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引才引智窗口,进一步激发人才工作的活力。

  强化督查考核。制定和实施《宁波市实施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以引才实效、培养实绩、发展实情为主要考核内容,把人才工作列入各地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记入干部档案,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2、提供政策保障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按照“全面梳理、重点修订、及时废止、适时新建、有效落实”的要求,积极探索制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我市实际,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全面开发的政策法规。整合人才激励政策,加大人才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奖励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激发为甬服务的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抓紧制订出台《宁波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实施办法》、《宁波市人事争议仲裁实施办法》等一批新的人才政策法规。充分发挥宁波市人事争议仲裁院的职能作用,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维护两个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促进政策区域贯通。积极支持和参与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组织共同制定人才流动、市场准入、合作培养等区域人才政策,促进共性人才政策的贯通。围绕我市新政策出台,加强与区域城市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扩大人才新政策的适用面和渗透力。积极参加区域人才政策的工作调研,根据市场主导、开放自主、互惠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原则,注重消除区域壁垒,加快形成区域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自主自由流动。

  3、提供资金保障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大人才开发活动、重要领域紧缺人才开发、重点人才基地建设等。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年的财政收入和发展的需要,加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投入。有条件的乡镇也可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各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增长比率可参照上年GDP增长幅度,由各级财政列入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人才专项奖励资金,结合科技、教育奖励工作规定,重点奖励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为甬服务优秀留学人才。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留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资金1000万元,专项用于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从事科研开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择优资助。要加强人才资金管理,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适当超前、功能完善、重点突出的原则,加快迁建中国宁波人才(劳务)市场。根据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建设要求和我市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实际需要,推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国家级区域性市场的龙头作用。按照“租购结合、分类解决”的原则,加快经济房、限价房、周转房和人才公寓的建设,有效解决人才住房问题,降低人才的引进成本和生活成本。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信息馆、宁波书城、文化广场、健身中心、星级医院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人才、服务科研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满足各类人才对信息、科研、健身、娱乐、卫生等方面的需求。

  4、提供服务保障

  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树立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实施阳光工程,推行阳光人事,为两个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

  强化信息服务。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指标体系和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完善人才统计季报制度和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查询制度。加快建立全省联网的人才统计信息网络体系,每季度发布包括有形市场供求信息、网上市场供求信息、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和学生就业信息在内的五大信息,每两年编制包括产业、行业、专业分布和地域流向在内的宁波市人才开发目录,每五年编制包括人才发展指导思想、人才发展总体目标、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人才发展保障体系在内的宁波市人才发展规划,为全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正确导向和基本依据。

  提升宣传服务。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新闻发布会制度,组织开展人才宣传好新闻评比活动,每年重点开展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宣传周活动。要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各种渠道进行集中的立体宣传和深度报道,大力宣传我市人才工作的重大决策、先进单位、优秀人才和政策措施,全面展示开放的宁波盼人才、重人才、用人才、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大力营造宁波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稿源:  编辑: 王丽旻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20辆马6围堵悍马
威尼斯电影节
万亿特别国债获准发行
钟楚红丈夫病逝
众星被骗流落美国街头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