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灾情考验中国 人命重于GDP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月31日 08:01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中国宁波网讯:从5月中旬至今,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8月10日,半个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桑美”重创闽浙两省。如此罕见的自然灾害,是对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灾区地方党政机关和干部群众为减轻灾害损失付出了艰苦努力,但有哪些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同样值得思考。

  自然灾难并不按人类减灾防灾的设置情况而运行,重庆旱灾和“桑美”台风都留下一个共同的教训,面对自然界,我们需要“过度防御”,否则当灾难越过警惕边缘袭来时,就会措手不及。

  重庆抗旱政府的高姿态与后悔莫及

  29日,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节目《抗旱》,对重庆抗旱作了全面报道。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在接受央视记者访问时表示,GDP远不及人命重要,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

  发布首个特大干旱红色预警

  在旱情持续扩大时,重庆发布了全国历史上首个特大干旱红色预警,抗旱应急专项预案启动。重庆电网120万千瓦的最大电力缺口,其用电量相当于45个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最高负荷时的用电。重庆决定对工业企业限电。

  记者:8月9日,重庆发布了全国历史上首个特大干旱红色预警,对于公众来说红色预警可能只是一个信号,但是对于政府来说这个信号代表什么?

  汪洋:表示今年旱灾与往年不同,实际上也是党委和政府告诉大家,我们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来对待这次高温干旱天气,等于是向老百姓做一个承诺。

  记者:在重庆用电的限制上首先限的是工业用电,为什么做这个决策?损失工业用电可能会损失重庆这一年的GDP。

  汪洋:工业的损失是可以弥补的。一方面是人的生命问题,一方面无非是损失一些GDP和财政收入,人的生命才是第一宝贵的。

  小型水库没起作用后悔莫及

  记者:在无法回避的天灾面前,重庆人民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也有人提出疑问,重庆这个被江河环抱的城市,干旱的损失为何会如此巨大呢?

  严永辉(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工程师):历年来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太少,再加上历史原因,60%以上小水库病险严重,没有发挥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

  汪洋:国家花钱把大中型水库的病险问题都解决了,一般省市的重点也放在大中型水库上,没有精力也没有资金再去管小型水库。

  记者:但是这里一出问题损失是很大的。

  汪洋:有钱难买后悔药。

  严永辉:全市现在大中型水库有55座,但没有一座大型水库是用于灌溉饮水的,这在应对今年这种最严重的特大干旱的情况下还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应该重点反思的地方。

  (央视《新闻调查》)

  抗击“桑美”福鼎与温州反差强烈

  台风“桑美”到来时,福建省福鼎市当地政府启动了应急预案,然而在历史罕见的巨大灾害面前,很多措施失灵,最后福鼎市因台风遇难200余人,失踪70余人,温州却成功地进行了50万人生死大转移。

  抗击“桑美”福鼎教训深刻

  台风到来之前,福鼎市组织了15万人转移。在台风登陆前3小时,市委、市政府领导还冒着生命危险,乘着渔政船在港湾里巡回喊话。但是面对万余艘避风船只,这样的预警声音实在太弱了。

  而对此次台风的猛烈程度也预计不足。福鼎市沙埕港本是天然避风港,可抗12级台风,在台风来临之前,数千渔船躲进沙埕港,然而避风港却成了死难港,因为“桑美”中心风力达到了19级。

  “桑美”台风究竟造成多少人遇难?当地政府的信息发布存在一定问题。造成灾区百姓认为政府在瞒报。台风后第一天,福鼎市政府公布遇难、失踪人员数据,情况在不断变化,而政府却没有及时更新这个数字。灾难发生后,当地的搜救力量也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因为政府配备的抢险救灾船只在台风中也遭受重创。

  温州50万人生死大转移

  台风“桑美”是10日17时25分在温州苍南县登陆的,然而苍南所受损失却比福鼎小得多,这主要得益于浙江的预警措施到位。

  在台风“桑美”即将正面袭来前夕,温州市成功地展开了一场50余万人的生死大转移,大大减少了50年以来最为暴虐的超强台风所带来的损失。8月10日7时,温州市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当地气象部门调动了应急移动监测车,运用雷达等手段,为“桑美”台风登陆点的定位提供了有效帮助。截至8月10日17时,浙江紧急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已超过百万人。

  据温州地方媒体报道,温州市10万党员干部投入转移,为了动员村民撤离,一些乡镇还向每人发放了安置金。包括安置金和交通费,转移每一个人,政府付出的成本是100多元。54万人,创下了温州历年转移人数之最。有人质疑温州这种不计成本的大转移过于夸张,然而正是这种必要的夸张,使温州更多的群众逃过了一劫。

  (综合新华社)

稿源: 成都商报  编辑: 实习编辑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中国工人在尼遭绑
戴芳芳的南极之旅
艺人吸食大麻案
宁波新闻事件盘点
2007高考中考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