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宁波悖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月25日 16:56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发贴人:gangee

  宁波是一个浸透了美誉的城市,宁波人更是声誉卓著。不妨听几段赞词以为证。先来一段饱蘸诗意的,“在地球的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有一块温润的绿洲,上面河网稠密、村庄星罗棋布,雨水充沛、四季花开。这片温润的绿洲养育着勤恳踏实却又悄无声息的宁波人。”还有充满谐趣的,称宁波人的文化性格象宁波特产的汤圆“热情、实在、包容、圆通、开放并且……有仁心。”再有理性剖析的,说宁波人和气、智慧、坚忍、诚信并帮衬,宁波商人“四海为家,冒险犯难”,宁波商团“识大局、讲政治”,同时又低调、重教育,所以“能够富过三代经久不衰”。不多举了,宁波人很以这些为自豪。但是美则美矣,似乎还缺乏把宁波的地与人理性而综合地考察的尝试,因此在骄气的背后,宁波人没有觉察到一个实在的悖论:至少在近代以来,宁波好象不是宁波人最佳的发展地?!宁波人总是在这个世界的别处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潜能。我把这一点叫做宁波悖论。

  首先就从宁波人最拿手的经济事务来说吧。提起宁波商帮,自然是鼎鼎大名。不过,看看他们的舞台,宁波人还能那么自信吗?自清末以降,叶澄衷、虞洽卿、朱葆三、项松茂、黄楚九、严信厚、秦润卿等人在沪上,包玉刚、董浩云、邵逸夫、厉树雄、王宽诚、曹光彪、张忠谋等在港澳台,张尊三、吴锦堂等在日本,应行久、魏重庆、范岁久等在欧美,赢得了各自的商业令名。同期,没有宁波人在家乡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到了今天,宁波已然成为一个地区生产总值2446.4亿元的现代城市,拥有11件驰名商标,12个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雅戈尔”还以89.61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纺织类第一品牌和浙江省价值最高品牌。但是,在今年4月,上海工商联宁波商会正式挂牌成立的前后,却传出了分别出资1.5亿美元和10亿美元收购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90%股份以及受让杭州绕城高速公路25年经营权的郁国祥家族,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六的上海地产大王叶立培,掌控总资产350亿元的埃立生集团的吴国迪等名字。此外,还有几个总注册资本即达3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主。

  在近代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段,如果进行同期比较的话,宁波人在故乡都没有取得能够与在外地相媲美的工商业成就,遑论超越。宁波却并不是宁波人发挥经济天赋的理想地域,听起来不无遗憾。

  其次,说说科技成就。一个数字是甬籍院士总数已达92名,这在全国各城市稳居首位。不过,若是问起这些院士的工作有哪些是在宁波完成的,大部分宁波人也只能哑然了。宁波市2005年的统计公报表明全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到323项,有12项成果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奖,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4家。”但是,大连市2004年即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67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科技奖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10亿元,而且有4名科技工作者当选国家两院院士。2005年又“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54项……成为全国首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青岛市2005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38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71项。”据此似乎不难看出:宁波人还是在外面搞科研成就更大吧。

  其三,再从文化事业上看。甬上文化名人并不少,历史上有经学家虞翻,著《易注》九卷;书法家虞世南,跻身唐初四大家;诗人林逋,“梅妻鹤子”;阳明先生,“知行合一”;黄宗羲及浙东学派,“工商皆本”,兼经史两修;更有朱舜水先生,客居日本,成“水户学”鼻祖。北宋有杨适、杜醇等世称“明州杨杜五子”的州县教育先驱,明代有建“天一阁”藏书楼的范钦,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清以后有一段低谷。不过,以当代情况而论,人们更多地也只是谈起冯骥才、陈逸飞、余秋雨这些客居在外者的名号,宁波本土还没有足以匹敌者。此外,宁波一直没有一所能够跻身全国一流的大学,虽然宁波人有在世界一流大学当校长的资历。宁波也没有一个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杂志。全祖望之后,有几位宁波人埋首天一阁浩瀚的文献并物尽其用的呢?

  宁波的墙内在不时地花开,但盛放的却总是那些随风飘落在墙外的种子!这一点看起来无法否认。实际上,现在重要的是提出下面的问题:是什么造就了宁波悖论?

  是那些在宁波之外的成功者个人禀赋更好吗?从事科技、文化事业,大概应当有一个早期选拔淘汰的过程,但是就工商而言,似乎并非如此。一份对叶澄衷、朱葆三、虞洽卿等16名前期旅沪宁波移民情况的统计表明,这些成功者最好的教育程度就是私塾八年(秦润卿)或者六年小学加两年私塾(王性尧),差些的只有不到半年私塾(叶澄衷)或者压根就读书不多(蒉延芳);家庭背景方面,大部分是寒微平民,余芝卿父母早亡,黄声远靠寡母拾柴长大;到了大上海,他们的第一份工作绝大多数是学徒、工人、杂役,只有3人成为会计、公司职员或文书。比起待在家中的宁波老乡,他们最大的优势恐怕就是平均年龄比较低(最长的20岁,最幼的13岁),但这也是移民情形使然吧。据此,至少可以说宁波母亲并没有把最优秀的子女尽数送到外面的世界,而只是留下几个迟钝的孩子耕耘自己的田地。

  是宁波的环境恶劣吗?宁波“土地则沿海平壤类多斥卤,腹境处丛又硗瘠水少,俱不适种植”,加上人口密度长期是浙江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依靠传统农业,很难供养本地居民。但是另一方面,宁波“东枕东海,西负明山”,居中国南北水路要冲,港口优良,物产丰富,海上贸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这样的地理条件,虽然土地略显瘠薄,但有充分的海洋空间给予补偿,而且还同时用山地的刚毅坚忍与大海的冒险开拓精神滋养宁波文化,宁波人夫复何求?

  是宁波传统的文化素质低劣吗?宁波文化特点之一是理性而重利,生活中的宁波人喜欢说合算与不合算。这一方面与古时荒瘠狭窄、交通不便,少有货物的大进大出有关,另一方面与长期经商,同货币打交道而使行动处世的机制有所简化有关。由此形成的“工商皆本”的认识和现代精神吻合,注重功利差别、冷静理性抉择的行为模式,正好是现代社会里专业品质的精髓。宁波商人有诚信的名声,从他们的古训“宁可做缺,不可做绝”来看,也是一种理智的推展。

  宁波文化特点之二是务实而敏活,强调实干,但不蛮干。19世纪末叶,上海被很多中国人视为风俗败坏、人心狡诈、生活糜烂的地方,而宁波人却能发现其中的机遇,得出“上海是个好地方”的论断,将其作为迁移的首选,并从低微的职业做起,勤勉自强,不少人白天学徒,晚上练习珠算、学习英文、攻读商业尺牍,最终与城市双赢。包玉刚在成为世界船王后却见微知著,及早投资香港地铁、隧道及航空业,避免石油价格下跌带来的航运业风险;范岁久在丹麦开厂,生产“中国特色,西方口味”的春卷,满足欧美、日本、中东的外国人消费需求,成为“春卷大王”,都是实干但不蛮干的例子。在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都有很高要求的科技界,能够产生92名宁波籍院士,自然也与宁波文化的这个特点有关。

  宁波文化特点之三是直爽重乡谊。宁波人说话“石骨铁硬”,底气十足,然而待人骨子里却并不倨傲,比较亲切。在家亲邻互助,在外同乡帮衬。日本人内山完造在上海开一家书店,听说宁波人开的四明银行纸币不兑现的谣传,提醒他的员工不要接受。可巧其员工都是宁波人,资格最老的店员说:“没有那样的事,内山先生要是不喜欢四明银行的纸币,我情愿调换。”然后果真用自己的别种纸币调换了店里收到的四明银行纸币。周祥赓1929年被亲戚引入日本,1945年又将在上海火车站偶遇的张和祥带至日本,两人分别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大饭店。为什么宁波人有如此的气质?追根溯源,宁波先民大概是古代百越民族北系于越族的旁脉。越地地理条件恶劣,北部还有强吴威胁种族生存,越文化由此迸发出“锐兵任死”的峻烈和团体求生的忠诚,也有了九死一生后的自我赏识和自我炫耀。甬文化在承袭中又有所演化,表现出几分独特的爽直,它不象北方卤直那么个人化、霸道气,而更追求群体共鸣性和认同性,也就更显团队精神。

  由于宁波文化的这三个特质,显然不能将它归入低劣的文化类型之中,反而应当划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优良品种行列。那么产生悖论的原因何在?我想最紧要的就是开放性上出了毛病。还不够开放吗?不够,至少是在开放的向度上有缺陷。这个判断来自于两方面的事实。

  其一是宁波的开放局限在经济上的开放,文化上则趋向于固守。西学为用的观念似乎还盘踞在许多宁波人的头脑中,谈到开放,只是囿于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共享信息、市场,围绕发展进行开放简化成了围绕赚钱进行开放,没有认真地考虑借助开放来学习其他地方社会整合、治理的举措,借鉴其他样态的生活模式中的闪光观念。宁波人四处游览,回来却常常还是顽固于本位文化,不是慨叹同欧美的差距,就是鄙薄中西部的生活,不愿更深一步理解其他文化如此存在的经验、原因与意义,文化优越的尾巴不时地翘翘,最后仍然难脱“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的俗套。

  这样的开放对宁波的社会发展不利。每天高峰期的堵车让市民头疼不已,但是无论美国、英国、瑞典,还是泰国、印度的历程都已经从正反两面对我们作出过提示,然而我们看来却没有及时醒悟。这样的开放对宁波的经济发展仍然不利。宁波社会的诚信太多依赖人格信用机制,立足于普遍性的法律信用和技术专家信用机制并不彰显。因此宁波社会表现出很多熟人社会的特征,办事情要找人,办大事尤其要找人,“找市长不如找市场”在有些商人那里只是半句真理。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却应当是后两种信用机制占大比重的,这成了宁波经济的一个隐忧。

  其二是宁波在开放中忘记开放的优点在于带来公平竞争。宁波的对外开放历史甚至超过了上海,但是为什么宁波近代以后却赶不上上海?我们的注意点常常放在外资大量涌入或者国家政策的倾斜上,而忘记了这个城市通过大规模吸纳八方移民,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竞争局面所产生的活力。特别是这种活力并不是大上海通过一次性压榨移民而释放出来的,而是通过逐步建立起一些有助于公平竞争,尤其是起点公平的机制持久释放出来的。再回到那份对叶澄衷等16名前期旅沪宁波移民的情况统计资料,我们发现他们大多只受到简单的传统教育,但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和其他许多新移民一样,受惠于上海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终于有所成。宁波市一名专家2005年4-9月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被问及“你认为外来人口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多选)的时候,本地居民有76.69%选择了“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在被问及“现在如果没有外来人口,当地社会的情况会怎样”(多选)时,分别有53.56%和44.51%的本地居民选择“社会运转会受到严重影响”和“大多数企业关闭”,还有29.29%选择“一切会变得更好”。显然,有很多宁波本地居民把外来人口视作地方竞争力的手段甚或累赘,而不是同一个竞争环境下的伙伴。难怪在被问及“你认为与当地居民的权利平等吗”(单选)时,外来人口有39.70%和27.34%选择的是“不平等”和“机会不大均等”。这种意识对宁波本地居民自身也是一种毒害,他们在相对优越的地位面前变得日益回避竞争,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啃老族”,高消费但是不工作;不少的父母三十多岁就为幼小子女购置了成家的房子;人们对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也不够尊重了,高级技工成了稀缺货。宁波的活力在耗散。

  英国有人曾经轻蔑地称那些到新大陆的人是被“排泄”过去的,但是在那片机会均等的土地上,诞生了丝毫不比大英帝国逊色的文化。今天,在这片土地又出现一个奇特的天才,他来自多米尼加,一直以非法移民的身份生活在美国,但是由于美国的法律规定给任何生活在美国境内的孩子提供义务教育,他完成了基础教育并崭露出对古典文化的天赋。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他先后进入最精英的私立学校Manhattan's Collegiate和普林斯顿大学读书,又凭借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赢得了牛津大学的一份极其难得的奖学金,一旦成行,西方最核心的文化价值的解释也许将由他来延续。因此,美国的移民政策在他这里遇到难题:根据现行法律,一旦去英国读书,他将在10年内无法回到美国。但是,正如他的教父卡文所指出的:“美国的未来在于教育……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培养出来的这么优秀的人才送给外国吗?”不过转回头来,我们是否能够想象一个打工子弟在宁波的教育体系中成长为大学教授吗?现在还很难。

  一言以蔽之,不论在上海,在港澳,在欧美,宁波人取得优秀的业绩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一个综合开放的舞台,在含有众多文化模式的万花筒中,宁波人在比较、吸收、适应的同时发挥出自身传统文化的特性,从而跻身成功者之列。然而在宁波本土,开放不足导致的文化上的同质化反而成为一种障碍,诱发宁波人自尊与自傲、接纳与排斥等并存的矛盾心理,使得其在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都出现活力不足的状况。这就是“宁波悖论”产生的根本缘由吧。如果想克服它,宁波人必须改变他们的开放意识,虚心地面对任何异质文化,诚心地打开宁波大门,耐心地营造竞争基础,让宁波成为所有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们真实共有共享的家园,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的宁波人和血缘的宁波人领地。

  如果有一天,宁波变成了中国的宁波,甚至世界的宁波,也许就不会有人再谈论“宁波悖论”了。

  本文首发于《宁波通讯》2006年第6期。

稿源:  编辑: 王丽旻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中国工人在尼遭绑
戴芳芳的南极之旅
艺人吸食大麻案
宁波新闻事件盘点
2007高考中考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