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把握正确方向,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
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理清“两个属性”的关系。文化具有产业属性,同时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我们既不能用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排斥它的产业属性,阻碍文化走向市场;也不能因为文化的产业属性而忽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使改革走向歧途。二是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文化作为产业,要实现再生产,必须有经济效益。但是,文化产品又是特殊商品。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在确保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把握“两个格局”的要求。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中,要确保国有文化资本的主导地位,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在加快建立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中,要抵制腐朽文化渗透,保护民族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二、把握基本思路,把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结合起来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就是事业职能和企业功能相混淆,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造成一些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出现生存艰难、越来越走向边缘化的现象。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区分情况,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单位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在改革中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五点:第一,政府主导不是不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由政府重点扶持,但同时要着力深化内部改革,改革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第二,走向市场不是政府不管。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需要置换职工身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处置不良资产等,政府都必须为此筹集改革成本,安排专项资金。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但政府要通过招标、采购、奖励、补助等形式给予引导和扶持。比如,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公益性质不是社会不能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虽然主要由政府主办,也要鼓励社会参与,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如开办私立图书馆、博物馆等,但政府要加强监管。一些公益性文化产品可以向社会公开招标采购,或以冠名的方式鼓励社会认购。一些剧院等国有文化设施,也可以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委托专业公司或民营企业管理。第四,国家支持不是国家包揽。增加文化事业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但国家财政支持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统包统揽,必须改进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五,事业和产业不是相互对立。文化事业和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翼,是相互促进的。从宏观上说,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既要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从微观上说,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在实践中既要区别对待,又不能顾此失彼。过去一些单位重视文化事业、忽视文化产业,现在一些单位重视文化产业、忽视文化事业,这都是片面的。我们必须把两者共同抓好。
三、把握关键环节,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实现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
加强宏观管理,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要按照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着力进行三方面的改革:一是调整管理权限。要按照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的要求,贯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努力实现从办向管、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的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二是改进管理方式。实现主要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努力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按照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努力提高文化市场执法能力。三是创新管理载体。加强文化领域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发挥群众文化组织在提供文化服务、活跃文化市场、规范行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微观活力,打造适应市场、满足需求、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是提高文化单位的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要坚持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激发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活力。一是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文化产品无论是生产还是营销,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都要面向市场。要认真分析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努力生产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叫得响、卖得好的艺术精品,特别要形成有自主创新能力、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品牌。二是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盘活国有文化单位的沉淀资产,解决国有文化单位“捧着金饭碗讨饭”的问题。三是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坚持国有文化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方式,大胆吸收民营资本与外来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支持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四是用市场手段激活文化人才。要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陈旧用人观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为有本事、想干事、会干事的文化人才提供合适的舞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用人环境,留住和吸引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拔尖的专业人才,确保优秀人才不流失。
四、把握发展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文化发展结合起来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所在。以改革促发展,围绕发展推进改革,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中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加快文化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更加重视繁荣文化事业,充分发挥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十一五”时期文化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特别要抓好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二是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精神,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发掘农村文化市场的潜力。三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加快发展新型文化紧密结合。既要按照优势优先的原则,扶持好体现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又要运用新技术,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文化发展,在发展的途径上,要把握“三个促进”:一是深化改革促发展。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二是不断创新促发展。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的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围绕主业促发展。按照“以事业引导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和“文化走向产业、产业围绕本业、本业突出文化”的思路,利用文化战线自身优势,实施资本运作,把文化主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把握工作步骤,把积极的态度与稳妥的操作结合起来
文化体制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一项思想性、政策性都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科学谋划改革过程,准确把握改革节奏,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实施。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态度必须坚决。改革是时代的强音,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大势所趋。改革越迟,成本会越高,难度会越大。实践一再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我们要按照中央精神,坚定改革的信念,增强改革的信心,坚决克服畏难情绪,抛弃观望思想,下定决心,及早谋划,积极部署,大胆探索,做到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发展,早改革早受益。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步子必须稳妥。面对社会矛盾多、发展任务重的新形势,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给社会稳定增添麻烦,必须在平稳有序中推进。要注意做好三个方面:一是要转变观念。改革要推进,观念是先导。观念新,事业旺,产业兴。要多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工作,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以新的思维研究新的情况,以新的办法解决新的问题,以新的举措打开新的局面。二是要试点先行。由点到面、典型引路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要坚持先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推开。三是要稳步推进。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要明确界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强分类指导,保证文化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