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奥运歌曲征集活动落幕了。看了一些报纸上的评论,讲到无论词或曲都不太令人满意。曲调要不然是激昂的,要不然是现代流行的;而词呢,或者口号式或者大白话式。包括一些专业音乐界人士、曲词作家都说令人满意的不多。我认真看了电视转播,和大多数老百姓一样,虽然专业知识很少,但起码好听不好听总能听的出来。大家都觉得好听的似乎没有。
自从汉城奥运会一曲《手拉手》传遍全世界之后,它好像成为奥运歌曲的标杆。虽然是意大利作曲家写的,但它的基本音乐元素却是世人皆熟悉的朝鲜民歌“阿里郎”。我每年几乎都要出去采访体育大赛,这些年跑了不少国家,在国外,无论在餐馆还是公众场合,听到的最多的中国曲子就是“茉莉花”。张艺谋在雅典闭幕式上的八分钟表演里,也用了《茉莉花》的曲调。很多外国人一听到《茉莉花》的优美的旋律,就把它和中国联系在一起。我们就为什么不能在《茉莉花》的基础上去推出风靡全球的北京奥运歌曲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阿里郎》到《手拉手》,《茉莉花》熟悉的音乐元素显然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在奥运歌曲的创作中尝试一下。我们许多民歌的旋律都是非常优美动听的。奥运歌曲的创作完全可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找到创作的破解密码。目前的情况好像有些钻牛犄角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好一朵茉莉花。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奥组委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