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决定垄断行业的工资?
继7月3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全国电力行业普遍开始降薪”的新闻后,电力系统职工邵敬宇撰文《凭什么让我们降薪?》,表示反对没有给出科学依据的电力行业“盲目”降薪政策,该作者最后发问:“如此盲目地对电力行业减薪,最后的结果会不会是仇视高薪、同拿低薪?”(8月1日新华网报道)
笔者注意了一下,对“全国电力行业普遍开始降薪”持赞同和反对态度的人均存在。
其实,各方激辩的焦点就在于:现时电力行业职工工资是否过高?电力等垄断行业职工的工资应该由什么来决定?
判断一个行业的职工工资是否过高、有没有下降的必要,方法有很多种,但最简单且最便捷的判断方式是:看看该行业是否存在严重的冗员、低效现象,没有冗员低效前提下,则可通过降薪对该行业进行“试错性刺激”——若降薪后,该行业人才大量外流、没有人再愿意进入该行业,则说明降薪幅度过大(或原工资标准不存在过高抑或原工资标准过低)。
试以电力行业为例,让我们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
有业内专家此前指出:“国有电厂冗员很多,比如30万千瓦机组的企业,民营电厂一般只需要300人左右,而他们要1000人。”也就是说,国有电力企业存在冗员低效现象应该是一个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电力行业并没有从裁员增效入手,而是拉开了“降薪风暴”的帷幕。
那么,“降薪风暴”开始后,电力行业员工发生了“大逃离”么?从网上网下的言论和举动来看,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出这种迹象。有电力行业职工对媒体说“我们降了28.5%,再降,估计以后要出去做兼职了”,请注意,该职工使用的言词是“再降”、“做兼职”。虽然这是个个案,但也透露出电力职工的一种态度与倾向:尽管降薪了,但是还是能够忍受;如果工资再差一点,他也不是选择跳槽,而是选择做兼职。
什么原因让这些电力职工对这份岗位恋恋不舍呢?也许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教师吴文斌的说法是最好的诠释:“电力系统的隐性收入要远远高过明的部分”。这些隐性收入,是市场化企业中根本就不可能有的福利待遇,源于电力等垄断行业的垄断福利。因此,那些抱怨降薪的电力职工,如果实在不能忍受降薪,可以选择体面地离开;如果你们还要留下来,就先不要有那么多的埋怨。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拿什么决定垄断行业的工资(仍以电力行业为例)?《凭什么让我们降薪?》一文作者认为“我国电力行业应该效仿西方国家,用人工成本系数作为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社会人工成本比较的参考标准。”这话说了等于白说,一是电力行业自己都搞不懂、拿不出的“人工成本系数”,更何况我们这些业外人?二是存在严重冗员低效现象的电力行业,现在去谈“人工成本系数”是痴人说梦,根本就不可能据现有资料测算出比较真实的数据。
其实,决定电力职工工资的方法和因素也有很多,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让电力企业把招聘岗位拿到人才市场上来,注明所聘岗位的职责、所招人才的素质要求等等,然后与求职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判与博弈。如果岗位要求的条件太高、没有多少人应聘,薪水不妨提高一点;若是供过于求、人才挤破门的岗位,薪酬不妨双方协议,最后定格在彼此均能接受的范围内。亦即是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资标准一定是按市场需求来制定的,这是唯一的标准,也是最简单的决定工资之规则。
透过种种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电力等垄断行业,降薪等种种举措既不能被民众理解也不被自己的职工所拥护,就在于它不愿意从最根本最核心的制度层面——打破垄断、迈向市场化的改革入手。
不管电力等垄断行业的工资是新闻报道中、民众眼里的高了,还是该行业员工口中的“基层职工工资低、领导高层工资高”、“再降就出去找兼职”,都在呼唤我们要尽快打破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敦促这些垄断行业尽快步入市场化正轨。惟有这样,一切争议、一切不满才能得到消停。
[作者:邓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