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刘为民
由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于2006年8月3日-5日召开。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报业集团和报社社长或总编辑、报业经营公司负责人等四百余位嘉宾、代表齐聚北京,共同商讨报业发展大计。新浪网作为年会合作指定媒体全程图文直播此次会议。以下新浪财经对话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刘为民。
从去年开始到今年,整个报业的经济环境有点偏紧,这个是很正常的。前几年高速增长,去年有点收缩,整个报业都是这样。
最重要的是去年,我们报业进入了一个比较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报纸的发展和报业的结构都趋向于稳定,报业竞争格局基本已经形成。
去年最大的格局变化发生在北京和重庆。这两个地方的竞争要激烈一点。这个主要是因为跨地区办报引起的。但在去年,这些也基本尘埃落定。我在新浪聊天时,曾经谈过自己对于“向外发展”的理解,我说,“兔子还是先吃窝边草”。
我们国家的报业竞争还是一种区域性的竞争,全国性的竞争,大部分是周报和杂志在竞争。
从去年开始,报业竞争格局已经开始趋于稳定,进入良性发展状态。中央和国务院也已出台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前些年新闻单位的体制问题也尘埃落定。大部分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实际上也停止了曾经探索过体制的转型。不少生活科技文化类的报纸要转制,转成企业后,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资产结构授权经营的问题,一个是职工的身份问题。这个是困扰我们报业体制改革的问题。
我就觉得从去年开始中国报业开始进入良性的竞争,影响力也进入最大的时期。
要提升《华西都市报》的竞争力,第一是创新,第二是科学发展。
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家以都市报命名的报纸,也是第一家取得公开刊号的都市报,我们曾因此获得中国报业的创新奖。
这个创新有力提高了我们在读者中的影响力。我们的办报方式和模式,开辟了都市报时代。开辟之后我们每天都要考虑创新,随时都要考虑有没有新闻?有了新闻怎么表达?怎么包装?怎么排兵布阵?没有新闻怎么办?潜在的新闻没去发现怎么办?
报纸这种产品每天都在创新,其他的产品涉及型号,更新换代再快也没报纸这么快。
我们的内容在不断更新,我们的采编也要有创新的思维。经营方式、经营模式也要有创新,我们这个报纸,受众节奏和覆盖面不一样,我们在成都的发行比较大,二级城市发行量是第一。但因为我们在成都的发行量比我们的竞争对手少一点,很多广告都不投我们。
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创新经营方式?我们在二级城市,想到了办地方版的做法,还有就是广告经营怎么搞,有的是自己做,有的是全权代理,有的是自己组织一个广告公司做,有的是自营和代理接合,有的是广告公司独家代理,有的广告公司一代理就是五六年,这些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创新。
管理上的创新。制度还是自觉,功效,我们鼓励创新,怎么找到一条符合我们自己报纸符合我们当地客观实际的方式,要不断探索。
另外一方面就是科学发展。创新是具体的、比较微观的,科学是对整个报社的发展战略的整体把握。发行量要多少才合适,发行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版面需要多少版,这些直接涉及到发展的效益。
尤其是版面,为了扩大发行,是不是厚一点,以少胜多,以精胜粗,超过竞争对手,因为人力资源和纸张的成本都很高,我们要以质取胜。
最近一年多很多人发表文章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我有一个想法,我们现在的报纸老是害怕新媒体,最害怕的应该是电视广播而不是报纸,因为从媒体的分类来看,我们其实可以把它分成周期性的媒体和即时性的媒体,周期性媒体就是定期发布信息的媒体,即时性的媒体是信息海量随时发布。
这样一想,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都是及时性的媒体,而周期性媒体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来进行沉淀和深度分析。信息像水一样,到处都是水,但是这些水不是随时都可以喝的。有些是不好的信息,网站有上千家网站在相互竞争。报纸则没有,报纸主要就是几家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