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冰
一位“电力行业从业者”,在新华网上发出了“凭什么让我们降薪”的质问。在对垄断行业高薪的一片不平与愤怒中,这种质问不仅异常刺耳,而且很快就招致了对其质问的反诘。可是,如果摈弃情绪化的相互指责,这种刺耳的质问,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益的。这不仅因为每个利益群体都有表达的权利,更重要的则在于,它使我们由不同的声音得以接近问题的本质。
这位“电力行业从业者”质问的焦点之一,是电力行业此次降薪的“科学依据”何在。例如,电力行业的合理人工成本、员工工资在行业成本中所占比重,以及减薪减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他由此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科学的依据,电力行业减薪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仇视高薪、同拿低薪,而不是合理分配。
应该说,这些问题的确击中了电力行业降薪的软肋。到目前为止,我们也确实没有看到有关电力行业真实成本的数据。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的说法,电力行业的成本实际就是一本糊涂账。无论国家还是电力企业,都说不清楚,或者电力企业根本就不想说清楚电力成本究竟几何。
“糊涂账”主导下的减薪,“减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各单位2006年工资总额实际发放水平控制在2005年发放水平之内,一律不得在工资总额以外发放工资性收入”。那么,2005年的水平,又是一个什么水平?相对于同期社会平均收入,电力行业2005年的收入水平,就不高了吗?正是在2005年,审计署给电力行业贴上了“系统工资增长过快,没有统一的分配制度”的标签。
我不认为电力行业减薪仅仅是在民怨沸腾下政府所做的一个“姿态”,但其象征意义的确过于明显。
尽管没有“足够科学的依据”,尽管象征意义明显,但对垄断行业收入加以控制,却不仅有依据,而且有现实意义。道理很明显,即便是那些“应该”适度垄断的公用行业,也决不能将国家赋予的垄断便利,视为增加自己收入的便利。稳定的收入,可以看作是国家乃至公众对公用行业因其公用特性所给予的一定补偿,严格来说,公用行业不是纯粹的企业。对于电力行业“工资增长过快”,公众自然有理由追问:这种“过快”是由自己的努力得来,还是由垄断所致?
谁都不愿意减薪,但这并不能构成反对对垄断行业收入加以控制的依据。虽然我们尚无法看到翔实准确的成本数据,也导致很大程度上对垄断行业的收入控制存在盲目性,但公众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垄断行业在享受垄断的盛宴,也决不是列出几个没多少钱的工资单就可以否认的。
值得注意的倒是,即便身处“豪门”,也可能天差地别。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和那些各种等级的“聘用”人员,其收入的巨大差距,同样值得追问。在不同的企业,由“身份”的不同而导致巨大的命运的不同的同时,必须看到,在企业内部,这种因“身份”所带来的人生境遇的天壤之别,同样是一种超越“合理”的巨大不公。
由此,一方面,我们完全支持对垄断行业收入进行必要控制,另一方面,应当注意“一刀切”式的控制,有可能使得原本弱势的群体更加弱势———追求公正的措施,不能成为制造新的不公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