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四届年会———郑州论坛专家学术讨论结束,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就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对策、城市文化建设、文化产业与中原崛起、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积极的建设性意见。专家妙论频频,会场高潮迭起,许多观点得到广泛共鸣,热烈响应。
城市文化建设中
政府的行为举足轻重
谢武军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政府的行为举足轻重。城市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领域,又渗透并主导着城市其他领域的建设。在城市的经济、政治、市政、环境、治安等各方面的建设中,无不展现着城市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目标。城市文化建设与所有这些方面的建设一道,共同构成城市的文化形象。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政府的行为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分,其根源在于有无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一个有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的政府,必然会以历史眼光遏制短期行为,以全民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制约局部的小集团的得失,从而把自己的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有品位的城市。
因而,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以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提升和规范政府的行为,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前,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主要职责在于:以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为目标,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链
决定文化生产力
沈望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当发展文化产业不再是“说事”,而是进入“办事”阶段之后,关于文化供应链、产业链、运作流程的讨论便开始具有关键性;因为文化产业链完善度具体决定着地域、城市、国家文化生产力的素质与优势。
当前的许多文化类专项规划在供应链、产业链、文化生产力素质方面存在着许多弊端。
一是对于文化规划前提的领域性缺失。如今所做文化规划,无一不是在标题上或实质意义上的“发展规划”,而“发展规划”的前提是需求,目标是对需求的满足度。但是绝大部分规划都没有对客观社会文化需求的认真调研,深刻分析,科学梳理,具体列类;有的是用世界总趋势、社会总发展、理性总推断来代替需求,也有相当多的文案,则是完全不讲需求状况。
二是对于文化规划高端的战略性忽视。极度依赖个体人脑创意想象能力的文化产业,应将开启人的心智功能作为重中之重的文化规划,却几乎没有高端创意研发方面的制度机制安排,没有在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原创领域汇聚资本、信息、人才等的战略性措施;许多地方、城市、行业、产业、企业的文化决策部门,不但自己不打算成为文化的战略组织者和投入者,也不准备为社会上如此战略力量的出现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三是对于文化规划实施主体的遗忘。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缺的是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经济运作能力的文化决策者,缺的是富于文化热情和文化资源配置实力的文化投资置业者;只有当这两类人多起来之后,文化建设上的可干之事、能干之事、值得大干之事才会多起来,执行层面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员才有用武之地。
四是对于文化规划下游的习惯性省略。因长期只讲投入、不问产出、不计成本的文化事业历史,使严重滞后的文化产业恰恰疏于营销推广的渠道建设。表现在文化规划中,不能将明明存在着的文化生产供应的缺点具体化。文化规划不指出相应的不足,也不明确弥补下游文化营销要素不足的建设要求,是无法加快文化产业支柱化进程的。
五是对于文化规划建设资源汇聚度的无作为。多数文化规划中,除去国家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外,关于文化产业正常的获取资本资金渠道,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形式所涉甚少。不解决“钱从哪来”的合法路径问题,文化产业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消费流的汇聚度显然不能高估。
六是对于文化规划领导组织协调力的低调。领导组织协调力是使分散的文化产业出现强势企业、行业的环境条件,是让强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项目优生优选优育,最终搏击世界文化贸易市场的专业化力量。但是在许多文化规划中,领导组织协调力却有缺位、不到位的现象。当文化市场成熟度不够,文化产业尚无公信力、权威性很高的行业组织时,政府作为最大公共资源管理者,其领导组织协调工作是必需的。
广义的文化
是城市文明的精髓与灵魂
徐世丕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城市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实力的比较格局中显示的竞争实力亦即城市竞争力,绝非经济实力单一要素构成,而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性概念。作为城市发展基石的城市实力或城市综合竞争力,无一例外地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而广义的文化则构成城市文明的精髓与灵魂。城市竞争力,应该是由城市所拥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实力与潜力指数这三大支柱综合支撑,由城市创造并拥有的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推动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在国家和城市竞争力的三大构成要素中,经济力是基础性要素,政治力是结构性要素,文化力是综合性要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城市既是文化生产的中心,也是文化消费的中心。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相对滞后的社会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也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所拥有的人文遗产资源、人才资源、人文环境、文化心态与思维观念和文化资本、文化硬件基础设施,与文化政策与体制、文化创新力、文化生产力、文化消费力、文化市场成熟度等诸因素综合形成的、相比较而体现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找准自身的文化比较优势,并适时将城市文化力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充分认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实质、内涵、地位和作用,提升城市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关键是要构建出
具有中原特色的城市文化
李庚香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中部崛起离不开河南的崛起,河南的崛起必须依靠中原城市群整体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构建出具有中原特色的城市文化。对于中国特别是河南的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果能够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同时,高瞻远瞩地以“文化化”来深化“城市化”的战略,那么河南的跨越式发展肯定会更有内涵,“中原崛起”的发展也将更有动力。
一个城市的崛起,要靠“硬件”的增长,但还要有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基础、以生态为关键的“软件”的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就是指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基础、以生态为关键的“软实力”的建设。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文化,是拉动“城镇化”特别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城市文化的缺失,极有可能造成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包括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建设丧失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城市文化,确立城市价值观,明确城市伦理、城市道德、城市价值观,使城市既尊重自然又反映人性,才是真正的目标。
构建城市文化,要注重以下三个问题:一要确立符合中国国情、河南省情的城市化理念和方向,二要在尊重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固本求新,三要尊重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河南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是发展城市文化的比较优势。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城市文化指导中原城镇化的进程和“中原城市群”建设,一要明确城市的文化定位,并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二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变城市的“软实力”为“硬实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体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要防止过度“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是有边界的,不能把一切文化资源全部变成市场化。
城市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形成,必将使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建设不同凡响,卓尔不群。在河南的城镇化进程中,往上,不脱离原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风貌;往前,和国际最先进的城市理念相结合。要以严肃态度对待历史,善待昨天;努力使保护历史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并举,把握今天。
营造创意氛围
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蔡尚伟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西部研究基地负责人之一,《西部电视》杂志副主编。
不管哪个层次的创意产业中心,都要有符合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最重要的,一为消费市场,一为人才。根据中国的国情,具有相应的生产性创意消费市场的开拓与辐射能力的城市重点发展创意产业可能更有市场保障。一个城市一定要把自己放到城市体系中去比较创意气质。真正具有创意气质的城市哪怕不能培养多少人才,也能吸引创意人才。一个城市能吸引到的人才层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标尺。具有强大的创意能力、宽广的视野、独到的眼光、掌握了国际标准、拥有广泛的国际人缘的高规格人才,对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意产业是必需的。
要推动整个社会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是要靠更广泛资本的大力扶持,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中国多方面的体制问题制约创意产业链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政府可以设立“创意产业引导资金”,考虑对创意产业实施贷款贴息等奖励措施。政府要到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应该探索“非权利管理模式”,建立“创意产业的公共领域”来推进创意产业。政府可为之处,就大的方面来说,集中在园区建设与人才环境、创意气氛的营造上面。
建设产业园区有其必要性。园区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利于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链,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机会。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能够分散发展,就应该可以集群发展。一个宣称要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如果连一个真正的“创意产业园区”都无法形成,其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是值得怀疑的。
从更基础的层面来说,一个城市的精神环境、创意环境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是创意人才与创意消费市场的基础。首先需要创意的政治文化气氛。人们要包容中心城市的创新改革,要给予其相应的“政治信任”,增强其创新主体的便利性,协调省市、条块等关系。当然,一个城市的创新创意氛围与文化传统也有很大关系。一个城市要发展创意产业,就要加强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市民文化建设,提倡宽容、多元的文化精神,要积极提高市民创意性。有志于“创意产业”的城市,特别是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政府应该肯定纯粹思想、纯粹创意的社会合法性,培养国民对创意的欣赏与需求,在全社会营造“创意”与“空想”的氛围,不要让“文化”、“规范”与“操作”成了负担。
将郑州文化优势
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
周昆叔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是周原黄土、嵩山文化圈、三水文化命名人。
郑州是中原的重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东亚文化的中心,这“三心”是源于这里有“四力”,即有强大活力、辐射力、吸纳力和凝聚力,而这“四力”源于一个圈中,那就是嵩山文化圈。嵩山文化圈主要指以嵩山为主体并带动其周边而形成的中原古文化核心区。
嵩山文化圈是对嵩山地区文化与环境关系的很好反应,因为在这一圈中有着孕育中原文化的山、水、土、生(物)、气(候)、位(置)古环境“六要素”的最佳组合。郑州古文化发达,文化产业前景广阔,不过要定位于充分表现嵩山文化圈的丰富内涵,就是要表现嵩山的文化孵化作用;嵩山文化形成的边缘效应;嵩山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河水、济水、淮水三水文化;嵩山文化圈与世界各古文化同处在中纬度带上;嵩山文化圈处在中国十字形文化传播古道的交会点上等文化理念是郑州独有和不可多得的文化产业优势。我们要努力将郑州文化优势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造福中原,造福中国,造福世界。
建设文化强市
充分发挥文化人才创造性
包霄林光明日报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建设文化强市有一些重要的环节作为其衡量的标准。这些环节因素往往是无形的,但却是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加以注重的。
一是人才优先。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文化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人的竞争力,是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关键还在于创意和内容的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当前城市文化建设更突出紧缺的还是文化经营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同时,人的因素还包括这个城市的市民的文明素质,它包括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社会行为习俗等。这些要素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千方百计地抓。
二是历史积淀。城市文化建设必然依托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城市文化建设诸种环节之中历史因素是唯一先天的要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各地市一般都有较厚重的文化积淀,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点。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处理好新老城区改造与建设的关系问题。
三是制度环境。文化发展的宽松环境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主要由文化观念和文化体制两方面构成。对于建设文化事业与产业持有什么样的观念,具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采取什么样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直接影响着文化发展的追求目标和精神境界,也影响着这个城市发展文化的投资环境。城市文化建设的加快发展,就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充分解放和调动各种闲置的文化资源,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同时也要加大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编制文化建设的年度预算。要实行对文化发展管办分离、政企分离、政事分离的方针,政府不要再投资办文化产业。
四是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结构层次低,文化设备与技术显得陈旧。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产业内容上创新不足。加快城市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关键还要注重创新。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以创新和创意为自己的生命线。文化建设不在于建设了多少新项目,而要注重是否提升文化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是否对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有裨益。在这方面,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具有相同的追求目标。
五是开放程度。加快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具有开放的胸怀,吸收世界和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广泛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吸取种种不同的文明精华。开放不仅意味着向外开放,也意味着向内开放,能够开放地吸引各种人才和资金、项目。一个城市的开放程度,不仅象征着经济上的成就,也是一种文化的品格。
六是品牌形象。城市文化建设要注重形成自己的城市形象。形象的构造主要来自于城市特色文化,来自于城市人物的品格。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可以考虑树立城市文化品牌,聘请形象代言人,塑造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物,突出城市的人文与历史文化特点。
七是时尚消费。目前,城市文化发展中一个弱点就是文化消费相对不足,特别是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文化消费项目偏少,文化附加值不够高,影响了文化发展的层次与水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文化时尚消费。时尚消费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高产值消费,而且它还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文化消费者。
八是启动方式。城市文化发展目前已经到了千军万马奔腾向前的热闹景象。但是,并不是每个城市文化建设都已经站在较有利的起跑线上,不少城市需要有一个腾飞的助推器。办奥运会(全运会),办世博会等等,这些都是文化迅猛发展的良好契机。
城市文化建设需要
明确其文化定位和产业定位
卢渝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助理巡视员、山西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当今城市文化建设与以往相比具有全新的时代特点,这种特点至少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文化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二是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为文化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因此,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文化定位和产业定位,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化之魂闪亮,产业之躯强壮,致力于两者的结合与融会,将成为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内在的精神,是城市品质和品位的象征。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格,主导着文化建设的总体走向,渗透入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对其运作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产业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躯干,是外在的形体,是实现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骨干力量。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将有效地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蓬勃的活力,增强其实力和竞争力。文化之魂和产业之躯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分离开来。当文化有了产业的支撑,它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当产业具备了文化的内核,它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当前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如何妥善处理好把握文化主题和发展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彼此依存,相互推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记者汪辉覃岩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