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广州珠村有个“乞巧婆婆工作室”(组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7月27日 20:56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新快报记者王小明实习生郑梓煜通讯员天宣/摄影报道

  关于七夕,我们有过太多的传说。但对于传统,我们又有过太多的遗忘。

  所幸,在今日的广州,还有一群人在虔诚地守护“七姐诞”这个节日的传统,一丝不苟地准备着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她们就是广州天河区珠村一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乞巧婆婆”的老人还有她们的后辈们。

  “乞巧节”源自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旧时少女通过展示心灵手巧,向织女七姐祈求幸福,故又名“七姐诞”,是中国的“女儿节”和“情人节”。

  距离2006年乞巧节正式开幕还有4天,珠村古老的“以良潘公祠”中一片忙碌的景象,大多数展品的制作都已完成,进入展品布置阶段,屋檐下挂起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让这间历经沧桑的祠堂提前展示这节日的隆重与喜庆。老人们的手,虽饱经风霜,却灵巧依旧,而这节日的意头,讲的恰是一个“巧”字。50厘米长,小指般粗细的“芝麻梅花香”上芝麻尖对着芝麻尖,拼出的梅花图案毫不紊乱,可见绝非一般手艺所能为。还有绿豆大小的绣花鞋、指甲大小的扇子,竟都出自年迈的婆婆之手,她们甚至还成立了“乞巧婆婆工作室”,成员达四五十人之多。

  62岁的谢婆婆自豪地介绍她的作品:一个以她自己年轻时的劳动形象为原型创作的公仔,挑着一对大簸箕,扎着麻花大辫子,背着年幼的孩子,肩上架起一把大葵扇为孩子挡风遮雨,而自己下田干活。谢婆婆说,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年轻人很难想象得到,所以我要做出来。

  “乞巧节”是一种传统,却并非墨守陈规。珠村人知道,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是守护传统的最佳选择。记者在现场惊讶地发现,两个饮料罐做成的火箭上写着“中国航天”,泡沫削成的“大力神杯”格外抢眼。

  这已不是简单的怀旧,“乞巧节”在发扬传统的同时也逐渐影响着珠村的经济。接踵而至的游客、节日尾声的展品交易,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身处日新月异的广州,珠村人也正在用他们的心灵手巧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图:85岁高龄的王婆婆(左)和74岁的秦婆婆,她们是“乞巧婆婆”中的年长者,她们和另外6位婆婆在1998年重新发起珠村的乞巧文化。

  图:为七位仙女准备的七件霞衣彩裙,与“乞巧节”的传说一样美丽。在“乞巧婆婆”们带领下,一个个“乞巧妈妈”、“乞巧女儿”,甚至连“乞巧男士”也加入进来,成为乞巧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使者。

  图:为七位仙女准备的七双鞋子精巧无比,颜色、装饰各有不同,纳鞋底的原材料竟是废弃的广告宣传单,令人在叹服“乞巧婆婆”们的心灵手巧之余,也敬佩她们的环保精神。

  图:“乞巧婆婆”们大都已头发花白,村子的新一代将担负起传承乞巧文化的重任。

稿源: 金羊网-新快报  编辑: 王丽旻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中国工人在尼遭绑
戴芳芳的南极之旅
艺人吸食大麻案
宁波新闻事件盘点
2007高考中考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