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老百姓是个冤大头!“人家骂了他,打了他,吸了他的血,他连找人家的家长哭诉告状都找不起。惟一合算的选择,只剩下一个忍气吞声,继续让人家吸血”。这段话引自吴思两年前的一部著作《隐蔽的秩序》。公元2005年末,一名叫张建勋的河南公民以他的死印证了这一判断。据5月22日《河南商报》报道,去年以来,陕西省潼关县工商局利用交通要道———潼关,大发横财。他们多次在连霍高速陕西潼关收费站处,强行对入境的货车进行拦截,以货物有质量问题为由进行罚款,数额一般都在万元以上,且不出具任何凭证,不少车主把潼关戏称为“鬼门关”。
张建勋,就是因在过潼关时被工商人员非法罚款2.7万元后,不堪重负方服毒自尽的。三年前,湖北公民孙志刚的死,终结了一个恶的制度。今天,河南公民张建勋的死,能否终结乱罚款这项恶的行径?
很显然,乱罚款罚出了“鬼门关”绝非潼关一地。张建勋案因媒体曝光之后,这起个案相信会得到较公开和公平的处理。但那些还在忍气吞声的“冤大头”们呢?我们仍需从制度层面获得解决之道。
“执罚经济”的危害其实并不需要借助一名公民的死方可表达、传播,尔后引起高层重视。执法者其实和我们一样清楚地懂得,执法必须与利益相分离,沾染了自我利益的执法绝无公正可言。
然而“执罚”仍在继续,超收奖励、罚没款分成、按比例返还等一些土政策,无一不刺激着“执罚经济”的蓬勃发展。有数据表明,各级政府统计内的预算外收费高达5000亿元,统计外的预算外收入也有3000亿元,这8000亿元的预算外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乱罚款和乱收费。
人大会上的“预算外收入”云蒸雾隐,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们在这样的“秘密财政”面前,不仅少有质疑,更无从监督。预算、统计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遏制“执罚经济”的首要任务。当然,透明的目的还是为了预算外收入的细化,以推进人大对执罚的实质监督。
可接近的司法制度,则是遏制“执罚”的关键。“执罚”也许并不可怕,怕的是当事人对“执罚”不服却根本不考虑寻求司法的救济。张建勋到死也没有得到过司法的救济,报道中浓墨重彩地引述了他们去“省纠风办”申诉的种种。这不又应了吴思的判断,因为“告状花的钱,打发一辈子的乱收费也有富余”。那么,只有“鬼”才会去打官司吧。
没有人天生愿做“冤大头”。减少“冤大头”就得保障“冤大头”们有能够得到救济的管道。这管道,不仅要通畅,还得要有效。减少“冤大头”还得加强对“执罚”的管理。相比起“纠风办”,难道监察机关、检察机关不更应该介入吗?
(紫/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