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27日01:49
成品油价格接轨国际不宜一拖再拖
王加荣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决定自3月26日起,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水平,同时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适当补贴的机制。
在笔者看来,中国成品油市场现在尚未形成整体性的过度短缺局面。真正令人担忧的,主要是导致国内成品油内外倒挂的价格机制。目前的成品油价格远较国际市场为低,差价至少在每桶10美元以上。作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这种严重的价格扭曲极不正常。控制价格造成市场扭曲,抑制了供给而放大了需求,不仅导致“油荒”频仍,还以持续的错误价格信号误导经济发展方向,使高能耗高浪费成为趋势,其后果相当严重。
在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都因人为压低国内油价,在经济上付出重大代价。而放开成品油价,使之与国际价格接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整,才是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石油进口国的唯一正确选择。
当前不少舆论在谈到国内“油价控制”时,虽强调改革之必要,却又将现状视为基于国情的一种必需和必然。这是不了解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的基本历史。至2001年,这种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定价挂钩对象也变更为新加坡、鹿特丹和伦敦三地综合加权的“一篮子价格”;调整时间则视上述油价累计上涨幅度而定。虽然新的价格信号仍不免迟滞,还不属于实时价格,但已经正式步入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之路。
成品油价格改革中止始于2003年春的SARS事件。为确保经济复苏,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选择了“暂时终止油价挂钩机制”。而此后国际油价步步上涨,中国经济又面临“过热”之虞,成品油定价即“一步被动,步步被动”,在“有形之手”的操控下与国际市场越差越远。由是,一项未经深思熟虑、未曾广泛讨论的权宜性举措被固化,最终引致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重大改革无疾而终。
人为的价格控制求得一时平稳,最终却使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不稳定。在吸取教训的同时,政策纠偏已经是当务之急。由于油价问题牵涉面广,在石油领域深化改革,特别是在产业下游放开市场,引入竞争,避免出现消费者替国企垄断和低效率埋单的局面;在牵涉基本能源消费的领域,例如供暖、供电、农用等方面,对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进行补贴,适时推出燃油税,以推动节约型社会成长,缓解石油需求压力等。诸项措施当中,重新接轨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既然中国已经选择了市场体制,就应当尊重市场法则,直面市场风浪,以市场之手调节供求,解决各种难题。油价问题如此,其他能源产品的价格问题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