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广杰正在测试泥浆指标。(徐本梁摄)
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徐本梁)王广杰在已经度过的41个春秋里,几乎有一半岁月在与桥梁打交道。
1987年,王广杰进入中铁四局。当过钢筋工,干过生产调度,在钢筋、混凝土中摸爬滚打,随中铁四局辗转大江南北。当2003年6月来到杭州湾大桥工地时,他参与建造过的桥梁,大大小小算起来已经有近三十座了。
说到杭州湾大桥,王广杰坦率地告诉记者:“别看桥造得不少,但建跨海大桥还是第一次。”不仅如此,家在河南的王广杰,对大海也知之甚少,一天之内,何时涨潮何时退潮?一月之内,哪几天潮大哪几天潮小?而这些恰恰对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都有直接影响。凡事爱追根刨底的王广杰,对大海着了迷,每天带着个小本子,看潮起潮落,时不时记点什么。经过一个多月对潮汐的观察,终于弄清了潮汐变化的规律。
王广杰所在的中铁四局杭州湾大桥IX-A项目部,接到的是建造栈桥任务。建栈桥是整个杭州湾大桥的第一项工程,就是为了在滩涂区施工而建,被称为“南岸施工的生命线”,栈桥不建,大桥建设无从入手。
栈桥开工没几天,在一线指挥施工的王广杰急了:15米一跨的桥梁,22个工人拼死拼活干了几天,一跨都没完成,照这样下去,项目部9.78公里的任务,何年何月才能完成?依靠栈桥才能施工的钻孔桩、承台、桥墩更是无从谈起。
王广杰明白,在杭州湾这种自然条件下施工,光靠苦干是不够的。为了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他不管白天黑夜,坚持跟班作业,终于发现影响施工进度的最大障碍是打桩。于是,一个以他为组长的QC小组成立了。几十个日日夜夜后,悬臂式导向架研制成功。用这种设备打桩可以不受潮汐影响,实行24小时全天候施工,人员从22人减少到6人。同时,桥桩定位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工程进度逐步从每月的200米提高到600米、800米、1000米。2005年10月,提前8个月完成了栈桥建造任务。这个小组还被评为“全国优秀QC小组”。
在项目部里,王广杰的实干是有名的。凡是工程重难急险时,必定能看到他的身影。今年1月6日上午,天气骤变,刺骨的寒风夹着倾盆大雨,打得人脸上阵阵灼痛。偏偏涨潮时间已到,作业时间所剩不多,但最后一排钢管桩的连接支撑尚未焊好。如果此时撤离,整个平台就有垮塌的危险。既要干完这活,又要保证安全,怎么办?王广杰沉思片刻后,让工人拿来一条绳索,将自己和三个作业工人一起绑在打桩架上继续干。分不清是上面的雨水还是下面的潮水,王广杰浑身上下没一点干的地方。当完成最后一根桩时,潮水已没过了膝盖,人也累得几乎瘫痪,工友用吊篮将他们吊上平台,又把他们架上车送回了宿舍。
王广杰手下的“兵”不多,才三十几人,但却是著名的“尖刀班”,专打硬仗,时常出现在风口浪尖。作为“指挥官”,几年的磨练,王广杰已经具备了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去年年底的一天,王广杰的班组在5号平台下沉钢护筒。中午时分,风雨骤起,未来得及完全打下的钢护筒在大风中左右摇晃并扯动着作业平台,情况十分危急。得知晚间风力要增强到11级,王广杰在零下3摄氏度的寒风中凝视片刻后毅然发令:割去护筒,确保平台安全。王广杰猛喝一碗姜汤后,带领工人从平台上部一米处割去护筒,加固平台。晚上10点,风力果然大增,看着平台风雨不动,王广杰才放心地离开了工地。
现在,从杭州湾大桥工地到中铁四局,王广杰可谓是名闻遐迩了。“先进生产者”、“建桥功臣”、“建桥突击手”,乃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各种荣誉围绕在王广杰身边。可是,这个高大黝黑的汉子仍朴实如故:“我只是尽我的力量去做好每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