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8个村拆迁调产安置而成的北仑区高田社区,已成为“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家园、文明的乐园”。
红火的农村文化活动引得人眉开眼笑。
余姚丹山赤水景区的“欢乐山村年”活动中,传统的乡村年俗,使城里的游客感受到了乡村独特的浓浓年味。(叶维 龙南华 摄)喜庆的舞狮表演。
走进今日的湾底村,崭新的农民新居好得让城里人都羡慕。(记者严龙 摄)
“吃农家菜、赏田园景”,成为城市人休闲的新方式,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门路。(记者朱军备 摄)
镇海光明村近年来投入5600万元用于新村建设,已建成别墅143栋、多层住宅5幢。
记者朱军备通讯员陈明哲
中国宁波网讯 未来5年,宁波的农村将建设成什么样?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我市“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绘就了蓝图,指明了建设方向,制定了保障措施。
目标篇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两个趋向”转换规律,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深入实施《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专业农民和现代市民转变,力争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主要目标]
到2010年,城乡一体化有较为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业增加值年递增4%,达到1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再实现3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转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15%以下,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60个以上,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农业高效生态、经济繁荣兴旺、生活宽裕殷实、环境整洁优美、乡风文明向上、管理规范民主,体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的文明和谐共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篇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推进新一轮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自愿、有偿、依法原则,积极推进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到2010年全市建成100个以上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个各具特色的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实施强龙工程。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调整完善扶持政策,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环境。到2010年,实现农产品加工率50%以上,建成50家销售额超亿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全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家以上,将其中100家培育成为规范化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完善结对挂钩帮扶办法,创新发展思路,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村进行扶持。高度重视山区、海岛和革命老区发展。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覆盖
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秋季开始对全市具有本市户籍的九年义务教育段学生免收杂费,继续对贫困学生实施帮困助学政策,推进农村“四项工程”建设。
健全和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提高政府、集体、个人筹资额度,全面建立小病受惠和免费体检制度,提高参保人员受惠率,争取到2010年住院有效费用报销比例达到50%左右。
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
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城乡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以中心镇为重点的乡镇综合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更多的农民转变身份。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三农”,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面,试行对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组织政策性贷款。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折价入股参与基础设施及工商项目建设,允许以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为合作条件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带动城乡资本、项目、人才等要素的互动。逐步探索盘活城郊农村存量资产,增加农民财富积累的有效途径。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实行即征即保,失土必保,切实维护失土农民合法利益。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扎实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
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继续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努力使农村党员干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排头兵。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健全村级民主管理。
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平安建设。积极推进集综治、治保、调解、警务、巡防和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农村综治室建设。
保障篇
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大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联镇带村促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度,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要配备足够力量,切实履行职责。有关部门要按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延伸职能,落实任务。县级担负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责任,乡镇级发挥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作用,村级抓好群众引导发动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
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土地出让金净收入一部分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规定。
凝聚建设合力。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重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多种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人才、技术、规划等方面支持。大力倡导村企结对建设活动,调动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回报建设家乡的热情,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