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克服资源要素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增强我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优化工业结构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如今,一年过去了。各地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近日,记者深入基层进行采访。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系列报道,希望能对更多的企业提供启示和借鉴。
宁波日报讯(朱宇洪涛)2000亩土地,如果按过去的做法出让给企业购地建厂房,满打满算只能满足50家企业,但是慈溪市浒山街道把它做成了一个“孵化器”。到今年初,华东轻纺针织城已建成的标准厂房里集聚了180多家轻纺针织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它的最终规模是500家企业,成为慈溪轻纺针织产业链的核心。
像这样上规模的中小企业“孵化器”,现在全市共有12家,“孵化”中小企业2000余家。去年底,市经委动用240万元专项资金对这些“孵化器”进行了补助。“宏观调控后,工业用地‘僧多粥少’,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平台,‘孵化器’这种形式值得推广。”市经委副主任杨甘霖说。
龚乾岳在轻纺行业干了将近20年,刚开始时只有2台圆机,在出租房内小打小闹,而且污染环境,和周边居民的关系很难相处。2003年开始,他的企业搬到了华东轻纺针织城,并投资600万元引进了36台圆机,不但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一下子提高,而且借着轻纺城的品牌效应,与温州、湖北等地的大客户建立了关系。
“对地方政府来说,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对企业来说,降低了投资成本,可以把原来购地的资金省下来,用于技术改造、购置先进设备,提升产业层次。”华东轻纺城总经理潘群力认为,这对慈溪整个轻纺针织产业健康发展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与慈溪一样,把模具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宁海,也把模具城的建设作为提升模具块状经济的重要手段。模具是一个配套性很强的基础产业,从2001年起,宁海划出1405亩土地建起了“全国模具第一城”。现在模具城里有中小企业250多家,去年产值超过8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可达100亿元。
企业的集聚为资源共享和产业提升创造了条件。目前,模具城正在建设信息、培训、检测、研发、展示、热处理六大开放式的服务中心,其中人才培训方面已经引进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每年近千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能力,将使制约宁海模具产业发展最紧缺的人才问题得到解决。
“宁海模具城的数控设备从最早的不到20台增加到近百台,去年模具产品出口1千万美元,宁海模具产业从传统加工走向现代制造,起点就是宁海模具城。”市模具行业协会副会长贝跃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