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传统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是制约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症结之一。创新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应把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稳定增长有机统一起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把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加快社会结构转型,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分割、地区发展不协调、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转向城乡统筹、地区协调发展、阶层收入结构合理。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由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为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创新发展模式,是我们党清醒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而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战略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载体和重要举措。如何深化认识、科学把握创新发展模式的内涵和要求,大力推进发展模式创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
创新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十一五”时期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其中的症结之一是传统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从增长方式看,我国以低成本、低价格为主的传统竞争优势正逐步削弱;世界范围的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源制约加剧,环境压力加重,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从社会结构看,社会流动性趋势日益增强与城乡分割的矛盾进一步加大;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进一步显现;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从体制机制方面看,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考核评价机制、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机制、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亟待健全,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亟待完善。可以说,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当前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既要充分肯定20多年来的发展模式有其合理性,又要看到这种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暴露出来的缺陷;既要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又要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感,切实提高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积极稳妥地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机制转轨等方面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以新的发展理念谋发展,以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是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任务
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解决“如何转”的问题。
把握好“转”的度。从根本上说,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一致的,不加快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就难以保持稳定持续较快发展。但也应看到,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在短期内会付出一定代价,企业要经历一个资源、环境、市场紧约束的阵痛期,政府要做好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乃至财政收入的思想准备。在指导思想上,既要树立代价意识,早下决心、痛下决心,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又要把握好“转”的度,使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在具体工作中,既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又要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把优化投资结构作为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结合点来抓;既要鼓励出口,进一步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又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既要完善政策、改善环境,促进消费稳定较快增长,又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落实好“转”的举措。在大力推动结构调整的同时,应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抓实抓好,重点是解决自主创新的意识、动力、水平和机制等问题。应增强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尤其是在企业形成依靠自主创新促发展的共识。应强化动力,借鉴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和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政策,强化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优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市场上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应提高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载体集聚优秀人才等创新要素,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改善科技基础设施条件,为优秀人才出成果、上水平提供支撑。应健全机制,政府重点是抓结合、抓平台、抓激励,通过多种手段推动产学研结合,形成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的有机对接和互动;加大对孵化器、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区域性技术服务机构等创新平台和载体的扶持,形成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机制;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科技管理体制,加大对重大技术攻关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扶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体制机制条件。
创造好“转”的环境。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推动、要素保障、服务优化等方式,创造好“转”的环境,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强化规划引导,把“十一五”规划《建议》的精神落实到本地的各项规划中去,并抓好实施。加强政策推动,针对转变增长方式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规等手段,建立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和环境。继续强化要素保障和集约节约利用,大力提高能源、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以及各类园区的功能,推动经济的集约集聚发展。
促进社会结构转型是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加快社会结构转型,就是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分割、地区发展不协调、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转向城乡统筹、地区协调发展、阶层收入结构合理。应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围绕“予”、“疏”、“治”,多管齐下,加大工作力度。
做好“予”字文章。所谓“予”,就是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一是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按照功能分区定位,优化配置要素资源,推动欠发达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处理好加快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探索生态环境容量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有效途径。三是把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扶持和救助作为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努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做好“疏”字文章。所谓“疏”,就是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和协商调处机制,积极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有序。建立健全社会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以及个人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渠道得到反映,促进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防范与调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协调不同阶层利益方面的功能,增强社会纠纷和矛盾的自我化解能力。加快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建立健全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屏障,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营造一个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
做好“治”字文章。所谓“治”,就是用法律来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化解各类利益冲突,使法治成为公共行政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既要靠发展,又要靠法治。没有法治,发展和稳定都难以保证。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政府行为,使依法行政成为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基本准则。在全社会营造依法办事和遵纪守法的氛围,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群众依法活动,在法律框架内调处各种矛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推动体制机制转轨是创新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
推动体制机制转轨,就是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由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为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积极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当前,土地、水、矿产资源以及能源等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一些资源要素的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环境污染的成本太低,很难形成对企业过度占有和使用资源、污染环境的有效约束。这个问题不解决,增长方式就难以转变。因此,应积极探索和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
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营造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的飞跃。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研究探索如何由“花钱养人”转变为“花钱办事”的运行方式,建立健全按质论价的公共服务产品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是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发展软环境的重要举措。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职责,切实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更加重视行政应急管理,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积极创新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全面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作者为浙江省省长)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4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