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军:虐猫者认为自己和猫一样惨———
连线心理专家
朱建军:
博士、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
这两天,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张亮亮虐待小猫的帖子以及受虐待的小猫的照片在网络上发表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位研究生以爱心为名在几个月内收养了二十几只小猫,可收养之后却惨忍地虐待、遗弃、杀死它们。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从刘海洋到张亮亮,相隔三年,学子和动物的命运交响再次撕扯着众人的神经。是两个偶然发生的事件,还是这其中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本报再次采访到了当年对刘海洋事件做过深入研究的著名心理专家朱建军教授。
反社会型人格的人无法感觉别人的感受
北京科技报:最近发生的复旦研究生虐猫事件,从心理学角度,您怎么解释这种行为?
朱建军:我这些天也一直在关注这件事情。我认为张亮亮有一些反社会型人格倾向,这种人的最大特点是感受力很弱,无法感觉别人的感受,爱的能力缺失。一般的人,看到别人很惨的样子,自己也会很难受,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做出很残酷的事情来。但是这类型人格的人或是有这种倾向的人,感受力特别不灵敏,“麻木不仁”。
大多是因为这类型的人对自己内心感受压抑得非常厉害。比如张亮亮的父亲和同学都曾证明了一个事实“有时候比较内向,碰到事情喜欢搁在心里。”日积月累,他们的感受力就会越来越弱。一般人有压力,喝喝酒,做做体育运动就宣泄出去了,可是这一类型的人,却需要更强的心理刺激,比如惨忍地虐待动物。
反社会型人格的人,一般有比较高的智商
北京科技报:关于张亮亮本人对虐猫事件的解释和自白书,您怎么看?
朱建军:我不相信他的话,我也不相信那些猫像他所说的是被抛弃了,我相信那些不见了的猫都己经死了。
反社会型人格的人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一般有比较高的智商,虽然他们感受力弱,但却特别明白别人会怎么样看待一件事情。所以当一件事情出现的时候,他们会采取特别合适的策略,尽可能缩小消极影响。当别人没有发现的时候,他们就不承认;如果发现一点的话,就会编一个谎,会说得很圆。如果完全被发现,他就会用一种真诚的自白去回应,来消除这种社会影响,这是所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最明显的特点———非常善于处理这些事情,他们给人的印象非常好,而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也都很好,比如温和、善良、单纯,这是他们创造的一个形象。
童年时期没有感受到爱,就有可能失去爱的能力
北京科技报:反社会型人格一般是怎么形成的?
朱建军:反社会型人格的形成一般和幼年或儿童时期一些严重的经历有关系,一般来说都是家庭的问题。人的很多能力和人格大都形成在幼儿时期,这是心理学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感受爱的能力,敏感期也是在童年,所以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爱或者没有加强这种感受的机会,有可能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没有好的人际交往,失去了调整的机会,就会形成这种人格。
他的潜意识里是:猫有多惨,我就有多惨
北京科技报:三年前,解读刘海洋泼熊心理的时候,您曾用意象象征的手法:熊是其母亲的象征,刘海洋的行为实际上是潜意识里对其母亲的恨。对张亮亮的行为,您又怎么分析?
朱建军:我对刘海洋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于张亮亮,我并没有亲自接触案例本身,但是从中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果从象征意义来讲,这些猫实际是他自己的象征。我了解到,张亮亮的家境相当优越,父亲从小对他的要求就很高,而小时候的他也从没有让父母失望过。但进入大学后,由于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孤僻,他与同学们相处得一直不是很好。在本科就读时,张亮亮因为成绩不合格而重修一年。父亲得知情况后,当晚不让他回家,规定他在家门前的草地上睡一夜。黑夜加寒冷给张亮亮的心理造成巨大阴影,他曾经用“我当时有种被遗弃在外的感觉”来叙述这件事。
那些小猫,好多不也都是被遗弃的猫吗?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有时他自己就觉得自己像一只小猫一样,被遗弃了,被伤害了。为什么要伤害他自己呢?张亮亮潜意识里的意思是:因为我心灵已经没有感觉,所以我伤害一个最像我的,虽然是痛,但是痛才让我感觉会有一种快感,那其实是自虐行为的一种外化:我伤害我自己,让你们看,猫有多惨,就意味着我心中认为我有多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