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充分认识“十一五”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有效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承前启后,是说“十一五”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我们既要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巩固和发展“十五”时期的成果,又要应对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更大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承前才能启后,继往才能开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运行结果,客观上总是下一个时期继续发展的起点。“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作用。
“十一五”时期是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如果“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动,就需要用几年时间进行调整,后面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如期实现。虽然“十五”时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等等。因此,在“十一五”时期,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注重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才能使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得到缓解,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防止出现大的波动;只有在改革攻坚的一些重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好基础;只有在改革发展中妥善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才能保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很快就要过去。“十一五”时期能否为未来1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6日第九版)
|